东非悲䳭
英文名:Abyssinian Wheatear
学名:Oenanthe lugubris
【简介】
东非悲䳭,学名为Oenanthe lugubris,是一种属于雀形目、鹟科、䳭属的鸟类,在非洲东部广泛分布。
【外形特征】
成年雄性东非悲䳭上身和喉咙颜色呈黑色,头部为灰色并带有较暗的条纹。腹部颜色因地理分布不同,有时为白色,有时为黑色。雌鸟背部为深棕色,下体有较淡的条纹。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其尾羽底部颜色均为浅色,尾巴带有黑色与白色背景下的倒T形图案,在飞行中极为显眼。东非悲䳭的体长约14厘米(5.5英寸)。
【鸣叫特征】
东非悲䳭的鸣声由一系列和谐又错综复杂的哨音构成,伴随叽叽喳喳之声,听来似有节奏。
【生活习性】
该鸟种偏好在岩石地带栖息,尤其是那些兼具树木和灌木丛的环境,如石灰岩悬崖、岩石斜坡、山谷和平原、石堆、峭壁、峡谷、废弃的河床、砾石脊和低地山丘等。它也会偶尔出现在附近的村庄周边。东非悲䳭主要独处,仅在繁殖季节会成对出现。
【繁殖习性】
其繁殖季节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通常为3月至8月,索马里则为4月至5月,而肯尼亚大裂谷为4月至7月,坦桑尼亚北部则为3月。雄鸟展示求偶行为时,会挺身直立,并重复抬高头部及抖动翅膀,有时还会追逐雌鸟。筑巢时通常精选岩石空隙或洞穴,材料包括草及其它植物,内部则用苔藓或兽毛等柔软物质铺垫。巢通常位于距离地表约45厘米深的地方。每窝通常产卵5至6枚。
【外型辨识】
雄性东非悲䳭的深色肤色与雌性的深棕色形成鲜明对照。特别是雄鸟的黑白尾部图案,使其区别于其他种类的䳭。
【物种区别】
东非悲䳭有多个亚种被划分出来,例如Schalow's wheatear(O. l. schalowi)和Vauriei's wheatear(O. l. vauriei),这两个亚种的分布与主群之间有显著的地理隔离。
【保护状况】
当前,根据IUCN的评估,东非悲䳭被列为无危物种(IUCN: 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