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鹟科 > 䳭属 > 沙䳭
沙䳭

沙䳭

英文名:Isabelline Wheatear

学名:Oenanthe isabellina

【简介】
沙䳭,又名Isabelline Wheatear(Oenanthe isabellina),属雀形目鹟科䳭属的鸟类。这种鸟类得名于其显著的沙黄色调,无显著的黑色眼罩,翅膀颜色较浅,而尾羽则为较深的黑色。

【外形特征】
沙䳭体长约15厘米。上半身呈现灰棕色和温暖的橙色,腹部为白色,头部到背部颜色较深,翅膀为深褐色并带有白色边缘。翼尖为黑色,尾羽则呈现出黑色,带有白色边缘,并与雪白的臀部形成鲜明对比。雌鸟和雄鸟的颜色相似,但雌鸟的颜色通常较为淡,翅膀边缘白色带也更宽。雏鸟与雌鸟相仿,但眉毛更黄,上部带有点斑,下部则有翅膀斜纹。

【生活习性】
沙䳭偏好生长稀疏植被的沙漠平原、沙丘地和盐碱地,偶尔也会在农田附近较低的草地或荒漠活动。它们同样能够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找到。白天较凉爽的时间段,它们会四处觅食,采取跳跃式抓取、短暂停飞扑击、追求飞行昆虫和掠食猎物等策略。

【鸣叫特征】
沙䳭的叫声复杂,包括尖锐的哨声,以及像石头互相敲击的“chak”声,还有一系列连贯的滚动般歌声,含有丰富的哨声、嘁嘁咕咕声和模仿周围环境的声音。

【繁殖习性】
春季4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沙䳭的繁殖期。在这一时间段内,每只雌鸟通常会产下4至7个卵。雌鸟承担孵化工作,孵化期大约在12至15天,雏鸟抚养周期约为13至17天,最终完全独立。沙䳭的生活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如夏季干旱加剧)会有所扩展。

【外型辨识】
沙䳭与其它几种鸟类如穗䳭、漠䳭和白顶䳭十分相似,但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区分。以此种鸟类为例,识别时应注意其独特的体色及未染黑色的脸部区域。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沙䳭被归类为无危物种(IUCN的灭绝风险级别:LC)。

【地理分布】
这种鸟类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从欧洲东南部、中东到喜马拉雅山脉的西北部、俄罗斯东南部,以及中国北部、蒙古等地。繁殖季节结束后,它们向南迁徙至印度西北部和非洲中部过冬。在中国,它们主要活跃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北部及内蒙古,常见于开阔的平原和荒漠地带,并且可以在高达3000米的海拔区域发现它们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