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鹟科 > 䳭属 > 黑耳䳭
黑耳䳭

黑耳䳭

英文名:Western Black-eared Wheatear

学名:Oenanthe hispanica

【简介】
黑耳䳭(学名:Oenanthe hispanica)是一种雀形目鹟科䳭属的小型迁徙鸟类。

【外形特征】
成鸟体长约14.5厘米,体态中等大小。雄性上部整体为黑色,翼黑,与黄色的头部形成鲜明对比,眼周有深黑色面部斑纹,喉部颜色可能为黑色或白色。雌性个体通常颜色较淡,但同样具有类似雄性的图案,只是颜色更为柔和。

【生活习性】
黑耳䳭主要生活在多石块的荒地、农庄城镇等低植被覆盖的区域。栖息环境多样,包括荒漠化和半干旱地带的岩石和灌木丛,亦能在沿海悬崖和带有石质建筑物的农作物边缘找到它们的身影。

【鸣叫特征】
黑耳䳭的叫声干硬,类似“trritt tack”。繁殖期鸣声短促悦耳,伴有短促的模仿叫声,雄鸟常会在繁殖季节从空中盘旋,然后进行俯冲动作。

【繁殖习性】
黑耳䳭通常在3月至6月期间繁殖,每窝通常产卵3至6枚,一般4至5枚。卵呈淡蓝色或绿蓝色并带有红棕色斑点和紫罗兰色斑块,孵化期约为13至14天。雏鸟期大约11至14天,离巢后会依赖父母9至12天。

【外型辨识】
与穗䳳的区别在于黑耳䳳的鸣叫声更为频繁。不同亚种间的外观细节也会有所变化,例如指名亚种(Oenanthe hispanica hispanica)与南欧亚种(Oenanthe hispanica melanoleuca)之间存在一定的形态上的区别。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黑耳䳭被列为无危物种(LC)。然而,具体的种群数量可能因季节和地域而变化。从1970年代开始,西欧种群数量下降,物种在中国的特定区划中被列入《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近危”物种。

【地理分布】
黑耳䳭分布于欧亚大陆西南部、中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地区。在非繁殖季节,它们会向南迁徙至伊朗、阿拉伯半岛及东非。在中国,繁殖地常见于新疆西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及辽宁等地的荒瘠生态环境中。国外的繁殖区覆盖欧洲西南部、中南部、非洲西北部。此外,冬季常见于毛里塔尼亚南部,数量约有19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