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嘴爬地雀
英文名:Straight-billed Earthcreeper
学名:Ochetorhynchus ruficaudus
【简介】
直嘴爬地雀,学名为Ochetorhynchus ruficaudus,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雀形目灶鸟科岩灶鸟属的珍稀鸟类,栖息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一带。其分布范围覆盖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等国家。
【外形特征】
直嘴爬地雀体长16至19厘米,体重28至41克。最突出的特征是略长而稍微弯曲的喙,颜色为黑色或深褐色。眼周、顶冠、上体以及尾羽以锈褐色为主,形成明显的颜色对比。背部和尾部下方呈棕色与黑褐色相间,胸前带有模糊暗褐色条纹,腹部则带有清晰的红褐色斑纹,尾下覆羽颜色较深,接近暗褐色。幼鸟全身覆有锈色羽毛,并有更明显的浅色边缘。
【生活习性】
直嘴爬地雀常出现在有灌木丛和草地的干燥岩石之间,栖息于海拔1800至4300米的干旱地区,生活在岩石斜坡、峡谷等环境里。它们独自行走觅食,特别擅长在地面上迅跑,通常会将尾巴翘起增加稳定性。
【鸣叫特征】
直嘴爬地雀的鸣叫声为连续快速的抱怨音符,此后逐渐升高结束,持续时间可达十秒以上。此外,它也发出类似尖锐的‘kweep’或‘wheet’的叫声。
【繁殖习性】
该物种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夏季,即11月至翌年2月。在繁殖过程中,雄鸟负责建造隧道式的巢穴,长度约0.5至0.7米,位置多选在岩石缝隙或土岸缺口。巢内紧实铺垫羽毛和草屑等舒适材料迎接育雏。每窝产卵个数为2枚。
【外型辨识】
相比体型较小的canasteros,直嘴爬地雀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更长的喙。不同亚种在喉和胸的颜色、腹部条纹方面也存在细微差异,例如montanus亚种和famatinae亚种间就存在显著的外貌区别。
【保护状况】
直嘴爬地雀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9年红色名录中的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近年来,有报道在阿根廷的圣克鲁斯省发现了该物种的存在,扩大了其地理分布范围。直嘴爬地雀在南美的分布颇具地域性,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