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爬地雀
英文名:Crag Chilia
学名:Ochetorhynchus melanurus
【简介】
崖爬地雀(学名:Ochetorhynchus melanurus),是雀形目灶鸟科岩灶鸟属的一种小型鸟类。其特征为拥有直挺的喙,明显的白色围脖,以及细长而略微翘起的黑色尾羽,尾羽基部呈现鲜艳的锈色。
【外形特征】
崖爬地雀身长约18至19厘米,体重约31至40克。成鸟特征包括狭窄的白眉纹,深棕色眼上纹和耳羽边缘泛白。上体呈暗褐色,对比鲜明的锈色臀部和上尾覆羽。翼上带有明显的锈色带,黑褐色的尾羽基部及外侧尾羽外缘为锈色。喉部白色,胸部烟灰色,腹部暗褐色,两胁和下尾覆羽为锈色。虹膜为棕色,上喙为黑色,下喙灰白尖端黑,腿脚均为黑色。幼鸟背部羽缘较淡,下体有隐约的条纹。
【生活习性】
崖爬地雀生活在智利中部干旱的山地灌丛中。它们主要栖息在陡峭的岩石斜坡和悬崖上,海拔高度在1400至3000米之间。在冬季,它们会迁徙到较低海拔的干旱低地灌丛中。崖爬地雀以昆虫和少量种子为主要食物来源,通常是单独行动,擅长在岩石和裂缝中寻找食物。
【鸣叫特征】
崖爬地雀的鸣叫主要包括短暂(约1秒)的断奏式叽喳声,中间夹杂四至七个响亮的‘teet’音节,其叫声常被描述为金属般清脆的‘ch’或连续的‘ch-ch’声。
【繁殖习性】
崖爬地雀在春季和夏季进行繁殖。9月至10月间产卵。推测为一夫一妻制。巢为一个较大的圆型干枝堆砌结构,内部铺垫有羽毛,通常建在岩石洞穴中,偶然也会在仙人掌孔或土堤中或者在周围建筑的洞穴中筑巢。每个巢穴内产卵数量为3至4颗。
【外型辨识】
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崖爬地雀以其直挺的喙和尾羽基部锈色,以及明显的白色围脖作为显著特征。此外,它独特的锈色翼斑也为识别它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崖爬地雀被归类为无危物种(LC)。分布范围狭窄,生活在智利中央生态区,数量相对稀少,较为常见的地区出现在塞罗拉卡姆帕纳国家公园。由于崖爬地雀的栖息地偏远,人类的干扰相对较少,不需要特别的保护措施。
【地理分布】
崖爬地雀广泛分布于智利中部,南纬27°至35°之间。包括Huasco省至Coquimbo地区的atacamae亚种和Valparaíso至O'Higgins地区的melanurus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