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爬地雀
英文名:Rock Earthcreeper
学名:Ochetorhynchus andaecola
【简介】
岩爬地雀(学名:*Ochetorhynchus andaecola*),是雀形目灶鸟科岩灶鸟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常见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地区,主要分布在玻利维亚、阿根廷西北部、智利东北部(作为迷鸟出现)。
【外形特征】
岩爬地雀的体长约为16到18厘米,体重在28到34克之间。它们拥有一个长而向下弯曲的喙。浅色眉纹和深棕色眼后纹让面部下方呈现出淡色。头顶至背部为混合棕色,侧额带有黑色条纹,尾上覆羽为深红色。翅膀的颜色比背部稍深,尾部呈暗红色,喉咙为淡白色,胸腹较暗,带有淡黄色和棕色条纹。下腹两侧和腹侧为显著的深棕色条纹,尾下覆羽为黄褐色。虹膜为棕色,喙为黑色,下颌基部为灰白色;跗跖和趾则是深棕色或灰棕色。成年雄性和雌性外形相似,幼鸟胸部与腹部则呈鳞状斑纹,背部羽毛边缘浅色。
【生活习性】
岩爬地雀栖息于低矮植被中,而非开阔的沙漠地带。它们偏好岩石山坡、峭壁及散布的灌木和丛生草丛环境。其觅食范围一般在2600至4000米的高度之间,局部可以达到4500米。它们全年留驻,以地面为主进行觅食,主要以节肢动物为食。
【鸣叫特征】
岩爬地雀特有的鸣叫声包括一系列音调上升的“veetveet-veeveeveeveeveee-veet-viree-veetveevee”声,偶尔会以刺耳和喷溅音结束。遇险时,它们会发出高音、类似啮齿动物的、刺耳哨声“zuwééét”。
【繁殖习性】
岩爬地雀被认为实行一夫一妻制,繁殖季节在南半球夏季。它们通常会在土堤挖掘隧道或占据岩石缝隙来作为巢穴,用柔软的材料如草、毛发和羽毛铺设巢室。每窝产卵两枚,但具体孵化期和雏鸟成长细节尚不明确。
【外型辨识】
与其他直喙爬地雀,尤其是直嘴爬地雀相比较,岩爬地雀的腹部粗大条纹和红褐色尾巴更为显著。它们在开放沙漠区的出现频率较低,那里是直喙地雀更为普遍的栖息地。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标准,岩爬地雀当前的保护级别为LC(无危),但在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看来无疑是一种珍惜的鸟类。
【地理分布】
岩爬地雀主要分布在玻利维亚(拉巴斯至波托西)、智利极东北部(安托法加斯塔东部)、阿根廷西北部(胡胡伊、萨尔塔、北卡塔马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