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斑蓬头䴕
英文名:Barred Puffbird
学名:Nystalus radiatus
【简介】
横斑蓬头鵲(学名为Nystalus radiatus)是一种分布于巴拿马中部至厄瓜多尔西部的鸟类,属于木橑科蓬头鵲亚科。
【外形特征】
横斑蓬头鵲体长约22厘米,重约63克。全身肉桂棕色,饰以不规则的宽黑条纹。头部上方和眼周各具特征:头顶色泽深沉,呈宽条纹状斑驳;眼上方有一条肉桂白色条纹,头顶中央及耳后面部则形似斑点。该物种的背部亦为黑色,被肉桂色斑点分割,翼羽和尾羽深入栗色,外侧尾羽更多显现斑驳样色。下巴呈白色,逐渐过渡为下体浅肉桂色,并在这些部位发散出细黑条纹,其中腹部正中央除外。脚爪呈灰绿色,喙长,颜色呈灰黄色至黑色,结膜为奶油黄色。
【生活习性】
该物种主要栖息在海拔不超过900米的低地湿润和次生森林边界,以及被较多分解为开阔空间的溪流旁植被、平原灌木丛和部分耕种后的废弃环境。此外,时常在厄瓜多尔的部分农田上方的电线杆上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在Mindo地区曾记录到它们栖息于1675米的高处,而在哥伦比亚的Serranía de San Lucas山脉也有记录到1550米的高度。
【鸣叫特征】
这一鸟种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其不断重复的慢速、人声般的狼哨鸣叫,持续约4至5秒,音调为"phweeeeeet-weeeeeeuuuu"。此外,还发现在巢穴附近的呼唤时会发出较低的"werr"的声音,以及在警备或交流时偶尔伴随的"werr werr woo"叫声。
【繁殖习性】
横斑蓬头鵲的繁殖季节通常在3月,其巢穴一般挖掘于黏土堤岸侧面2米的高处,巢口偏离地面约70厘米,内部约5厘米厚的枯叶清晰可见。巢穴长约105厘米,内径16.5厘米,高度达15厘米。曾于繁殖季节在厄瓜多尔西北部观察到巢内有两只发育良好的雏鸟。
【外型辨识】
与同类相比,横斑蓬头鵲的橘棕色和特有的虎纹条带是其标志性的差异特征,尤其是在“fulvidus”亚种中,这种体色更为深沉,眼上线条则更为含蓄。
【保护状况】
横斑蓬头鵲的地理分布涵盖了巴拿马中部至哥伦比亚东北部,这一范围跨越了各种生态系统。它们遍及西半球,主要生活区包括中美洲的巴拿马和南美洲西岸的厄瓜多尔西部,尽管具体界限也会影响其亚种的颜色表现。“fulvidus”亚种尤为偏于深棕色,身体线条更加含蓄。这一物种的当前安全性等级在IUCN红色名录中列为LC(无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