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耳蓬头䴕
英文名:White-eared Puffbird
学名:Nystalus chacuru
【简介】
白耳蓬头鷇(学名:Nystalus chacuru)是一种属于䴕形目蓬头鷇科横斑蓬头鷇属的小型鸟类,通常生活在南美洲中东部相对干燥的热带稀树草原、灌木丛和林地边缘。该种因其显著的白色颊斑及橙色喙部而容易辨认。
【外形特征】
体长21至22厘米,体重48至64克。拥有橙色且厚实的喙,喙尖颜色为黑色,眼睛周围有一条淡色眉纹。白耳蓬头鷇具有显著的白色颊斑和一个白色的狭窄冠纹。橙色的厚实喙上带黑色尖端,黑褐色的头部带稀疏斑点,颈部拥有一圈宽阔的白环。背部、臀部及翼展带有覆盖着暗赤褐色斑点的暗褐色基调,形成羽轴上的条纹效果;中等长度的尾巴略呈梯形,暗褐色并带有横向的淡黄色条纹,尾端较为淡色,腹部呈白色有时泛着深黄色,胸部和侧腹细小的暗色斑纹清晰可见。虹膜颜色为棕色或浅绿色。虹膜呈现棕色或灰绿色,脚为深粉红色或淡橄榄绿色。幼鸟的喙色较暗,下体也有黑斑。亚种uncirostris具有较大的喙,下体更白,翼稍长。
【生活习性】
白耳蓬头鷇主要栖息在热带干森林的中层和边缘地带,包括次生林、画廊森林、开阔的林地、树木草原、热带稀树草原、灌木丛以及散落植被的荒地。该种也可见于种植地,如咖啡园,沿着铁路或宅旁树木生长的地方。有时沿植被茂密的小溪狩猎,从地面活动到树冠层。
【鸣叫特征】
白耳蓬头鷇在晨昏时分发出高调的哨鸣声,是一种下降式颤音,与“fufu-fofo-fufu-fofo-fufufuu…/co-lo’de-le co-lo’de-le”相似。
【繁殖习性】
白耳蓬头鷇的繁殖区域主要位于巴西东南部。每年的繁殖周期由9月至次年的1至2月。它们会在地面或靠近河岸地段挖掘巢穴,或在道路切口或铁路堤岸自然开挖区域中产卵。通常每窝产卵2至4枚。
【外型辨识】
白耳蓬头鷇因其显著的白色颊斑及橙色喙部而容易辨认。
【物种区别】
无具体描述内容
【保护状况】
IUCN级别被评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白耳蓬头鷇分布于南美洲中部和东部地区,包括秘鲁东部、巴西中部地区向南至巴拉圭、玻利维亚以及阿根廷东北部。在某些特定区域较为稀少,在其他地方则相对常见,如巴西的巴伊亚州、联邦区,以及伊塔蒂亚亚国家公园、塞拉达卡纳斯特拉国家公园、巴西利亚国家公园、埃马斯国家公园和瓜马雷斯高原国家公园等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