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佛法僧目 > 蜂虎科 > 夜蜂虎属 > 蓝须夜蜂虎
蓝须夜蜂虎

蓝须夜蜂虎

英文名:Blue-bearded Bee-eater

学名:Nyctyornis athertoni

【简介】
蓝须夜蜂虎,又称蓝须夜蜂虎,学名为Nyctyornis athertoni。该物种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佛法僧目、蜂虎科、夜蜂虎属。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北部、中国南部(包括海南岛)、东南亚等地。

【外形特征】
蓝须夜蜂虎成鸟体长约31至35厘米,体重约70至93克。头部为淡蓝色,喉咙处有细长宽广且逐渐转变成纯蓝的羽毛,形成似胡须的结构。背部呈现出蓝绿色色调。腹部偏黄褐色,带有宽阔的绿色纵向条纹。翅膀下有明显的暖色斑纹。喙为灰色,略带粉红色,眼睛周围呈绿色,虹膜橙黄色。

【生活习性】
蓝须夜蜂虎通常占据湿润落叶林、茂密次生常绿林中的中层。食物来源主要为飞行昆虫,尤其是蜜蜂、木匠蜂、黄蜂、大型甲虫及蜻蜓等。它们喜欢静静地坐在树梢顶部,然后进行攻击性捕猎,通常一对鸟会交替完成捕食动作。

【鸣叫特征】
蓝须夜蜂虎发出粗犷的呼叫声音,包括复杂的喉咙声、低吼、晃动声、鼻音声,以及互唱叫声。这些叫声虽然常常相距百米之外难以分辨,但仍展现出多样化的交流模式。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具体时间为2月至5月、8月,以及3月至10月。这些鸟类会挖掘长长的隧道作巢,末端为卵室。在印度一些地区,该物种可能采用寄生虫养殖,巢穴周围可能存在多个入口。一窝能达到最多六个卵,孵化期间由雄性喂养雌性。

【外型辨识】
蓝须夜蜂虎最显著的标志为蓝色蓬松胸羽形成的胡须状结构。在与体型较小的同类相比时,该物种的飞行轨迹更呈波浪状,尾部尖端明显方形,因此也较易区别。

【保护状况】
蓝须夜蜂虎目前状况较为稳定,归属于IUCN红色名录中的“无危”类别(LC)。不过,其野外种群数量并未精确量化,因此仍需持续关注。在中国,蓝须夜蜂虎已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地理分布】
蓝须夜蜂虎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及周边地区,直至印度、中国南部乃至东南亚。尽管总体上较为常见,但在某些地区数量波动明显,这可能与当地特有的气候变动有关。该物种在尼泊尔的奇旺国家公园及泰国的多伊因塔农等保护区分布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