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伊亚夜鹰
英文名:Plain-tailed Nighthawk
学名:Nyctiprogne vielliardi
【简介】
巴伊亚夜鹰(学名:Nyctiprogne vielliardi),又称卡廷加夜鹰,是夜鹰目夜鹰科斑尾夜鹰属的鸟类。该物种以尾部无明显横带著称,分布于巴西东部某些特定区域。
【外形特征】
巴伊亚夜鹰成年个体长17.5厘米,上体呈深栗色,头部宽条纹为黑褐色。翼羽覆羽深栗色,有黑褐色横斑,肩羽边缘呈栗棕色。喉部无白色斑点,下体为暗栗棕色,饰有淡黄色斑点和条纹,腹部和两胁变为白色,带有深栗色条纹。翅膀与尾巴部分均没有白色标记。虹膜黄褐色,喙可能是黑色,腿和脚为黄褐色。幼鸟比成年的雄鸟颜色更为柔和,头部有黑栗色斑点,背部和臀部有深色裂纹理,下体更白。虹膜栗棕色,跗蹠为栗棕色。
【生活习性】
该物种栖息于河流沿岸的卡廷加灌木林,尤其是在沙丘和岩石露头之间。可能为留鸟,但也有季节性迁徙的趋势。主要以昆虫为食,捕食方式类似斑尾夜鹰,通常成群的150至200只个体在河流上空1至10米处飞翔和滑翔。
【鸣叫特征】
巴伊亚夜鹰鸣唱时,发出一系列柔和悦耳的双音节"whuip-purr"声,飞行时发出单调的"whip"声。
【繁殖习性】
仅在1998年有过单一巢穴纪录,发现地点在Mocambinho的人造砂坑中,附近的植被提供了隐蔽。巴伊亚夜鹰每产卵2枚粉红色的蛋。关于其繁殖行为的详细情况仍然缺乏。
【外型辨识】
该种被IUCN评估为无危(LC)物种,但鉴于其独特的分布地区、有限的栖息地范围,以及稀散的种群分布,可能更适合评估为Vulnerable(易危)。在巴西,巴伊亚夜鹰目前未经列为国家保护物种。
【地理分布】
巴伊亚夜鹰分布于巴西东部,具体为圣弗朗西斯科河及其周边支流附近的巴伊亚和米纳斯吉拉斯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