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夜鹰目 > 夜鹰科 > 弱夜鹰属 > 黑夜鹰
黑夜鹰

黑夜鹰

英文名:Ocellated Poorwill

学名:Nyctiphrynus ocellatus

【简介】
黑夜鹰(Ocellated Poorwill,学名:Nyctiphrynus ocellatus),属于夜鹰目夜鹰科弱夜鹰属的一种鸟类,广泛栖息于中美洲和南美洲湿润森林中。其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尼加拉瓜、秘鲁等地区。

【外形特征】
黑夜鹰体长约为20至21厘米,体重介于29至44克。雌雄个体外貌相近。其上体和翼覆羽为均匀的暗灰色,无颈圈,肩部和部分翼覆羽带显著的黑褐色斑点,边缘呈淡黄色或红棕色。另一显著特征是一条明显的白色环带位于喉部,腹部散布白色斑点。其尾羽中除了中央一对或两对外,余有的尾羽都具有狭窄的白色尖端。虹膜为深棕色,喙为较暗的角质色,尖端为黑色,脚和腿为深棕色。此外,存在较浅偏红棕色的色型,幼鸟头部斑纹更为丰富,翼覆羽和腹部带有淡黄或白色斑点。

【鸣叫特征】
雄性的鸣唱呈现为重复的颤音“preeeo”或“prEEoo”,持续时间约为0.45至0.65秒,常于黄昏时从低矮的栖木(约2至5米高)或地面发出,间隔约5秒重复多达20次。声音与帕拉夜鹰叫声相似但更弱。叫声同样柔和,类似喉音“wah, wah, wah”。

【生活习性】
黑夜鹰倾向于生活在低地森林,特点是开阔的下层植被和小而阴凉的空地,也现身于密集的次生林和小型树木藤蔓满布的区域。它们的活动高度范围从海平面到1350米。主要捕食飞蛾、甲虫、蟑螂、螽斯以及萤火虫。觅食方式为短暂的飞行捕捉,通常从低处的栖木进行。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尚未完全确定,可能在哥斯达黎加和尼加拉瓜3月至4月进行,12月在厄瓜多尔东部,8月至11月在秘鲁繁殖。在洪都拉斯,记录到雌鸟孵化两只幼鸟,另有曾发现5月初的两只离巢幼鸟。巢址通常建在悬垂的叶子下,可用枯叶构成。巢中通常有两枚白至粉白色、椭圆形的蛋,大小约25.2至28毫米×19至20.5毫米,重4.4克。孵化期为19至21天,双亲共同孵化。

【外型辨识】
与其他物种相比,具有独特的喉部白色环带、尾羽末端的白色尖端和特定的叫声作为辨识特点。不同亚种之间的大小和尾羽尖端的白色宽度是主要区别所在。

【地理分布】
黑夜鹰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分布较为离散,主要集中在哥伦比亚、东厄瓜多尔、秘鲁至玻利维亚以及亚马逊巴西等区域,另一个分布带从巴西东南部向西延伸至东巴拉圭和阿根廷东北部。在中美洲,分布于洪都拉斯东部、尼加拉瓜东北部和哥斯达黎加西北部。目前在巴拿马有一个未确认的目击记录。

【保护状况】
尽管栖息地丧失(尤其是在中美洲地区因森林砍伐)可能造成一定影响,黑夜鹰目前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