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鹈形目 > 鹭科 > 夜鹭属 > 棕夜鹭
棕夜鹭

棕夜鹭

英文名:Nankeen Night Heron

学名:Nycticorax caledonicus

【简介】
棕夜鹭(学名:Nycticorax caledonicus),是鹭科夜鹭属的中型涉禽,有时又被称作肉桂夜鹭或红夜鹭。这种鸟类昼间藏匿,主要在夜晚进行觅食活动。

【外形特征】
成熟的棕夜鹭,头顶有小块黑色冠羽,背部和翅膀颜色从棕褐到暗棕色,腹部为白色,眼色取决于季节从黄色变到橙色,腿从轻黄色至深黄色不等。繁殖时可能变成亮粉色。其幼鸟虽然羽毛较为斑驳,但头部和颈上有黑棕与灰白的条纹,腿色为橄榄绿,喙为灰黑色。

【生活习性】
白天,棕夜鹭选择隐藏在植被中僻静的地方,如沼泽、灌木丛或树林。它们觅食的主要食物包括各种小型脊椎和无脊椎动物,如蛙类、鱼类和甲壳类。该种偏向夜行,一般在黄昏和黎明时最为活跃。

【鸣叫特征】
成年雄鸟夜间离开栖息地时可发qu-arck声音,雌性和幼鸟的声音则较尖锐。当受到惊吓时,它们会发出短促的声音quock。飞行时发出的嘶哑叫声,以及群体觅食时发出的尖锐叫声,都清晰反映出其颇具侵略性与交流特征的声音模式。

【繁殖习性】
棕夜鹭在春末夏初进行繁殖,通常集中在3至4月,不过根据不同地区的食物条件,繁殖期也有可能延至一整年。其巢通常建在树的高处或是其附近,有时也在植被稀疏的地方或洞穴筑巢。每窝产蛋2至5颗,蛋呈淡绿蓝色,每颗大约长51.5毫米、宽37.2毫米。孵化期约为22天,幼鸟大约在42至49天时离开巢旧。

【外型辨识】
与绿鹭、黑鳽和褐麻鳽的区别明显,颜色、体型和羽纹有所不同。棕夜鹭的显著典型特征为偏棕色,且上尾覆羽深棕色,臀部为白色,尾羽是红棕色带暗棕色横纹。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其保护状况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棕夜鹭广泛分布在新澳洲界,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等地区。在新西兰,曾有过试图在19世纪引进筑巢繁殖的记录,但在1995年第一次确认自然繁殖报告之前,这些尝试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