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杓鹬
英文名:Eurasian Curlew
学名:Numenius arquata
【简介】
白腰杓鹬(学名:Numenius arquata),又称大杓鹬,是鸻形目丘鹬科杓鹬属的一种大型涉禽。其主要栖息于沼泽、草地、湿地、农田等开阔的生境类型。
【外形特征】
白腰杓鹬体长约50—60厘米,翼展80—100厘米,重量介于410—1360克。成鸟灰色布满细黑褐色斑纹及白色斑块,腹部为灰色、白色并带有黑褐色条纹。背部有白色斑点,腹部则为白色。脚为青灰色,喙特长且明显弯曲。
【生活习性】
白腰杓鹬主要以软体动物、甲壳类、蠕虫、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偶尔也会捕食小鱼和蛙类。繁殖季节通常在5月至7月间,在此期间它们会在适宜的湿地或河岸等地区筑巢。
【繁殖习性】
白腰杓鹬在地面筑巢,每窝通常产卵4枚。孵化周期约为28—30天,由雌雄共同抚育雏鸟。
【保护状况】
全球性种群估计数量在77,000至1,065,000之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将该物种评级为近危(NT)。白腰杓鹬已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地理分布】
繁殖范围包括北欧、西欧至中亚地区。冬季其分布则扩展至非洲、地中海沿岸、中东、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及东亚部分地区。在中国,它见于东北、华南、东南沿海以及台湾等地。不同季节迁移时也会途经亚洲和欧洲目的地。
【发现记录】
2024年9月,中国湖北省的神农架国家公园工作人员于其湿地进行常规监测时,发现并确认了白腰杓鹬的记录。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该物种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更新了现有生态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