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鸡形目 > 凤冠雉科 > 夜冠雉属 > 夜冠雉
夜冠雉

夜冠雉

英文名:Nocturnal Curassow

学名:Nothocrax urumutum

【简介】

夜冠雉(Nothocrax urumutum),也称为夜栖凤冠雉,属于鸡形目凤冠雉科,是唯一一种在夜行性特征显著的凤冠雉。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雨林西部,包括委内瑞拉南部、哥伦比亚东南部、厄瓜多尔东部、秘鲁东北部以及巴西西部和中部地区。

【外形特征】

夜冠雉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类,体长50至57.5厘米,体重可达1250克。全身以暗红褐色羽毛为主,头部生有一长而扁平的黑色冠羽,眼部区域上部呈黄色,下部为灰色,喙部为橙色。腹部呈现淡黄色,尾羽末端颜色较浅。雌性与雄性的外观相似,但雌鸟侧面通常带有虫蚀状斑纹。雏鸟与成鸟外观十分接近。

【生活习性】

夜冠雉主要栖息在亚马逊流域的茂密湿润森林,特别是在高地森林和频繁被洪水淹没的区域,尤亲近于黑水河流两侧的低洼地带。尽管主要为夜行性活动,但白天也会觅食,尤其是在黎明和黄昏。它们通常单独或以小群体形式觅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包括果实、种子和花瓣。

【鸣叫特征】

夜冠雉的主要叫声局限于夜间,在晴朗、黑暗的夜晚会发出低沉、共鸣强烈的七音符系列,声音可传播至1公里以外。其声行为模式被称为'hmm-hmm-hmmmm, hmm hmm-hmmm, hmmph!', 有时也会听到几只鸟在小范围内互相应和。

【繁殖习性】

夜冠雉的繁殖季通常在10月至次年2月间进行,它们构筑的巢位于树上或倾斜的藤蔓上,离地不高。这种巢主要由树枝和棕榈叶构成,内部用小枝条和干叶作为内衬。每巢一般产2枚白色蛋,孵化期约为28至29天。

【外型辨识】

夜冠雉因其较小的体型、独特的暗红或棕栗色羽毛以及特殊的夜间鸣叫声,在亚马逊地区被识别为一种具有明显特征的鸟类。IUCN将夜冠雉评定为无危(LC)级别。

【保护状况】

夜冠雉属于留鸟,属植食性动物,主要栖息于森林,以果实为主食。其飞行翼长约28.05厘米,喙宽度约10.6毫米,喙厚度约20.2毫米,嘴峰长约42.7毫米,跗跖长约83.4毫米,尾长约22.08厘米。

【地理分布】

夜冠雉广泛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委内瑞拉南部至秘鲁东北部和巴西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它们在哥伦比亚的Guainía地区和秘鲁Loreto等地被视作较为常见的鸟类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