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蓝额鹦鹉
英文名:Naretha Bluebonnet
学名:Northiella narethae
【简介】
黄腹蓝额鹦鹉(学名:Northiella narethae)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东南部和南澳大利亚州西南部。这类鹦鹉以其鲜亮的黄色腹部、红色下尾及蓝色面部特征而著称。
【外形特征】
黄腹蓝额鹦鹉体长约28厘米,体重范围在74至105克。其头部、胸部、肩背和臀部呈赭色,逐渐过渡至腹部的黄色,腹部中央则有一块鲜艳的红色斑点;除翼弯呈蓝色外,多数翼羽覆羽为橄榄色,最外侧翼羽则带有紫蓝色;下翼覆羽及飞羽边缘为紫蓝色,尾部呈现绿色和青铜色,外侧羽毛的尖端为白色。雌鸟有翼纹,而幼鸟与雌鸟相似,但腹部的红色斑块较小。
【鸣叫特征】
常见鸣叫为粗哑的“chack”或“chak-a-chack”,以及停栖时发出的更为悦耳、哀怨的鼻音音符。通常鸣叫声会以一系列重复的方式发出来。
【生活习性】
栖息于干燥和半干燥的开阔林地,其中主要包括Myoporum、Casuarina、Callitris、Acacia和Eucalyptus物种,常有低矮的chenopod灌木层。此外,它们也频繁出现在开阔的草地平原、干旱灌丛以及沿水道分布的树木中,甚至是接近农舍和水源的地方。
【繁殖习性】
树孔是它们的筑巢场所,通常会选在矮小树木的基部裂缝处,而西方Myall(Acacia papyrocarpa)是该物种偏好的筑巢树种。每组生蛋的数量为4至7枚,孵化周期为19天,雏鸟育雏周期约为30天。
【外型辨识】
根据IUCN,该物种的评估目前尚未更新;然而,CITES已将它列入二级保护(需评审的物种列表)。黄腹蓝额鹦鹉在大部分区域分布较为广泛,但它需要更好的保护措施来维系其生境和巢穴地点。野生植被的大量清除可能会减少其保护栖息地;构树椋鸟可能会将鹦鹉排除在原本可用的筑巢地点之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非法捕猎和兔子的过度放牧也可能对该物种的再生巢树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削弱它们的繁殖能力。
【地理分布】
黄腹蓝额鹦鹉主要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州东南部和南澳大利亚州西南部的区域,特别是在Nullarbor平原西部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