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鹰鸮
英文名:Luzon Boobook
学名:Ninox philippensis
【简介】
菲律宾鹰鸮(英文名:Luzon Boobook,学名:Ninox philippensis)是鸮形目鸱鸮科鹰鸮属的一种鸟类,属于菲律宾特有种。这种鸟广泛分布于低地和丘陵森林地带,是菲律宾的标志性鸟类之一。
【外形特征】
菲律宾鹰鸮体型较小,体长在15至20厘米之间,体重约为125克。头部和上体呈深红褐色,没有显著的标记。肩羽、翼覆羽和飞羽镶嵌着白色斑点。下体为淡黄色,并带有红色条纹。其眼睛为橙黄色,喙为奶油灰黄色。脸上具有不明显的棕色面部盘,灰色口角刚毛和白色眉毛。
【生活习性】
菲律宾鹰鸮主要栖息于原始雨林和次生林,包括残存林地、河岸林和森林边缘,活动范围多在海拔1000米以下,偶尔可达1800米。它日间通常在森林的较暗处休息。
【鸣叫特征】
菲律宾鹰鸮的叫声通常是一系列响亮的吠声,始于单音节,通常以大约四个犹豫的音符结束,而且第一个音通常最轻,没有哨音也经常没有咆哮声。
【繁殖习性】
关于繁殖的具体信息很少,但知道它们在树洞中筑巢,成鸟在2月发现有发达的生殖腺,而幼鸟在3月和5月被报道。每年只产出一枚约重240克的卵,孵化需时两个月左右。由于繁殖率极低及所需时间较长,幼鸟需要在亲鸟领地逗留两年,直到它学会自己觅食为止。
【外型辨识】
与其他鹰鸮属的鸟相比,像巧克力鹰鸮,菲律宾鹰鸮体型更小,胸部没有白色斑点。不同亚种的羽毛颜色和斑纹有一些细微差异。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菲律宾鹰鸮列为LC(无危)。该物种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的保护。尽管其生存面临严重的森林破坏威胁,但由于能适应一定程度的栖息地改变,它在地方层面上仍较为常见。
【地理分布】
这一物种主要分布于菲律宾的低地和丘陵森林,如吕宋岛、内格罗斯岛和保和岛等地。
---
【简介】
食猿雕(Philippine Eagle)是隼形目鹰科食猿雕属的唯一种,又被称为食猴鹰、菲律宾雕或菲律宾鹰。这种鸟体型庞大,羽色上半身主要为深褐色,下半身通常为浅黄或洁白相间。头部后方竖立着许多长9厘米的饰羽,遇敌或猎食时,其发怒时会竖得起呈半圆形。眼睛为灰蓝色,钢钩般的喙为灰黑色。下喉有白色条纹,腿部覆羽,背部和腰部布满黑色横纹。
【生活习性】
食猿雕主要生活在菲律宾的某些岛上,如吕宋、莱特和棉兰老岛等的森林地区,有些甚至在低山到开阔草原地带出没。该种鸟类在白天活动,主要以树栖动物为食,如猴、蝙蝠、蛇及小鸟等。
【生活习性】
食猿雕在茂密森林中敏捷地飞行和奔跑,在隐蔽的树冠中捕食,特别擅长低空盘旋,一旦发现猎物,便迅速俯冲而下,先刺瞎猎物的眼睛,然后进行各种捕猎动作。
【繁殖习性】
食猿雕每年10-12月为繁殖期,在附生植物形成的平台之上筑巢,往往距离地面30米左右。每年只产出一枚约重240克的卵,孵化需时两个月左右。由于繁殖率极低及所需时间较长,幼鸟需要在亲鸟领地逗留两年,直到它学会自己觅食为止。
【保护状况】
食猿雕由于栖息地遭破坏和被大量捕捉而数量急剧减少,现在已成为极度濒危物种。菲律宾政府为保护其,发布了法令,严禁猎捕,并处以重罚。《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也将雌猿雕列为一级保护物种,而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其列为极危(CR)级别。
【地理分布】
食猿雕种群数量特别有限,仅限菲律宾分布,特别是在一些较大的岛屿部分区域如吕宋岛、莱特岛、萨马岛和棉兰老岛。它们生活在密林深处,人类很难进入,这部分地区有利于它们的狩猎和筑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