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大仙鹟
英文名:Fujian Niltava
学名:Niltava davidi
【简介】
棕腹大仙鹟是中国特有的鸟类。其雄性个体头部的前顶至侧面为亮丽的钴蓝色,背部、翼上覆羽和尾部深蓝色,臀部至尾基部稍淡;下颏至喉部为蓝黑色,颈侧常有小块亮钴蓝色斑点;胸部至腹部中央棕红色,下腹部和尾下覆羽则淡黄色。雌性个体上体多为暗橄榄棕色,翼覆羽边缘和飞羽边缘呈宽广的亮锈色,尾羽边缘暗锈色,喉至上颌有一淡黄褐色的纹带,下喉部有较宽的白色项圈,与颈侧蓝色斑点相邻接;胸腹部为淡橄榄色至白色。
【外形特征】
棕腹大仙鹟体型较大,雄性体长通常在164-173毫米之间,雌性在158毫米左右。体重范围为雌鸟24克至雄鸟28克,虹膜颜色为褐色或深褐色,上嘴黑色,下肢呈角褐色或黑褐色。
【鸣叫特征】
棕腹大仙鹟常见鸣叫声音包括尖锐的金属质感‘tsiiing’, 以及‘chik’和‘chek’等。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为每年5月至7月。棕腹大仙鹟通常会在距地面较远的地方,比如陡峭岩壁洞穴、天然树洞甚至是石隙间筑巢。雌雄共同筑造主要由苔藓制成的杯形巢,并会内部垫有细须根。每巢产出4枚卵,呈浅黄色,上面有红褐色或淡红色斑点。通常由雌鸟孵化,雄鸟偶尔辅助。孵卵期为12至13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主要由双亲共同抚育,直至离巢。
【保护状况】
棕腹大仙鹟被列为中国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并列入IUCN无危种(LC)等级。
【地理分布】
棕腹大仙鹟多在亚热带或热带湿润林区、山地森林中活动。繁殖季节海拔可达900至2200米。这类鸟类全年常见于中国四川、贵州、云南、福建、香港、海南岛及广西等地,有时也会出现在东南亚部分国家(如老挝、泰国、越南和柬埔寨)。
【外型辨识】
2023年1月,厦门市发生了一场野鸟多样性监测,发现棕腹大仙鹟踪迹,成为一处生态多样性指数增长的亮点案例。2023年4月,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首次监测到这一独特种群,记录了其活动踪迹,进一步丰富了该地区的鸟类物种多样性记录。
【物种区别】
棕腹大仙鹟作为中国特有的小型鸟类,特别与棕腹仙鹟等类似物种在体色特征和分布地有着准确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