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凫
英文名:Cotton Pygmy Goose
学名:Nettapus coromandelianus
【简介】
棉凫(学名:Nettapus coromandelianus),也称棉鸭或南京鸳鸯,是雁形目鸭科的一种小型水禽。主要分布于亚洲和东南亚地区。它们常以成对或多对群居的形式活动,并偏好在靠近水域的树木附近栖息和繁殖。
【外形特征】
棉凫体长26厘米左右,体重255至495克。雄性繁殖期头顶和颈部为亮白色,头顶黑色,颈部具黑色颈圈。非繁殖期雄性外观与雌性相似,有明显的白色翼羽。雌性羽色相对淡化,双眼间有明显的白色眉纹。雄性下的部位、尾下覆羽和翼后缘均为白色,飞行时翼展约57厘米,颜色深绿。
【生活习性】
棉凫栖息地偏好富含水生植物的水域,如湖泊、池塘及沿泽内。它们为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物包括水生植物、草、植物种子的绿色部分,偶尔也以水生昆虫、蠕虫、蜗牛、软体动物、甲壳类及小鱼等为食。白天活动,夜间则栖息在水面或树枝上。
【繁殖习性】
棉凫繁殖期为每年5月至8月。营巢于树洞,选择水岸附近的树木。雌鸟单独孵化15至16天,孵化出的雏鸟可立即跟随父母在水中活动。繁殖期间,雄性有特定的展示动作。求偶后,雄性会有特定的展示动作。
【外型辨识】
棉凫外形小巧,体长26厘米左右,体重255至495克。雄性繁殖期头顶和颈部为亮白色,头顶黑色,颈部具黑色颈圈。非繁殖期雄性外观与雌性相似,有明显的白色翼羽。雌性羽色相对淡化,双眼间有明显的白色眉纹。
【保护状况】
棉凫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有所减少,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物种。随着湿地的开发和水质污染加剧,棉凫的栖息环境和种群数量仍面临威胁,需通过加强湿地保护等措施确保其种群得以持续繁衍。
【地理分布】
分布极广泛,从亚洲东部到澳大利亚东北部。在中国,棉凫分布于四川省及长江以南地区,特别集中在云南南部和海南岛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