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岛雀
英文名:Wilkins's Finch
学名:Nesospiza wilkinsi
【简介】
大嘴岛雀(学名:Nesospiza wilkinsi),属于雀形目裸鼻雀科岛雀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南大西洋的夜莺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的不可达岛上。该物种是为了纪念澳大利亚极地探险家及鸟类学家乔治·休伯特·威尔金斯爵士而命名。
【外形特征】
大嘴岛雀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雀鸟,身体长度约为20至22厘米,体重为41至53克。
- 雄鸟:上身呈橄榄绿色,下身为橄榄黄色,带有明显的黄色眉纹、喉咙和上胸部,眼周及额部为灰色。深棕色的虹膜和白色下颌基部为显著特征,还有一只呈板岩灰色的厚重喙。
- 雌鸟:体型相对较小,且颜色会暗淡一些,带有明显的条纹。
- 幼鸟及未成熟个体:外表与雌鸟相似,颜色更偏向褐色,条纹也更为明显。
【鸣叫特征】
雄鸟发出重复的'whut-prreu whut-prreu...'的声音,相较于南丁岛雀来说,它的鸣唱较为低沉缓慢。雌鸟发出低沉而带询问性的哨声,比南丁岛雀雌鸟的哨音更低,更接近于询问。
【生活习性】
大嘴岛雀主要栖息在Phylica arborea树林地带,同时也在周围的草丛中觅食。它们主要以Phylica果实和种子为食,亦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常常在Phylica树冠中攀爬,通过压碎果实来获得大种子,在Spartina草丛中寻找无脊椎动物作为补充食物。
【繁殖习性】
关于繁殖行为的信息尚不详尽,但已被记录的最后一轮产卵是在11月至1月间,从9月至3月间领地性最强。每次产卵1至2枚,卵通常为淡蓝色,有暗棕色的小斑点。
【外型辨识】
大嘴岛雀与南丁岛雀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体型较大,且厚实的喙的深度和平均体重分别是南丁岛雀的近两倍。
【物种区别】
无相关内容。
【保护状况】
目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嘴岛雀列为极危物种(CR),主要原因在于生存环境中的入侵物种、病原体威胁以及岛屿上Phylica木料的砍伐。虽然当前种群状况似乎稳定,但游客带来的哺乳类捕食者风险仍是长期关注的重点。
【地理分布】
大嘴岛雀仅限于分布在南大西洋的夜莺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的不可达岛等几个特定岛屿。群岛锐减的栖息地限制了其生存空间,幸存和繁衍的机会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