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唐纳雀
英文名:Puerto Rican Tanager
学名:Nesospingus speculiferus
【简介】
暗唐纳雀(学名:Nesospingus speculiferus),又称Puerto Rican Tanager,是雀形目暗唐纳雀科的唯一一种鸟类。在波多黎各当地被称为“llorosa”,意为‘哭泣者’。该鸟广泛分布于波多黎各高地的森林中。
【外形特征】
成年暗唐纳雀呈现橄榄褐色的上体,白色下体,胸部有淡褐色斑点,翼基部有独特的白色翼斑。幼鸟则不具备此特征,下体呈棕色。成鸟头部灰橄榄色,背部橄榄色,翼羽边缘带灰橄榄色,翼基白色斑点由第四至第六初级飞羽外缘构成,下体白色,侧身及胁部逐渐向浅灰橄榄色过渡,胸羽带有橄榄灰斑点,而尾下覆羽则为浅黄褐色,中央有灰橄榄色或棕色箭头状条纹。
【生活习性】
暗唐纳雀主要栖息于波多黎各中高海拔的森林,尤其是棕榈或竹丛区域。它们常构成混群,群居性较强,活动范围广泛,经常在树冠层觅食。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鸣叫特征】
暗唐纳雀拥有非常独特且引人注目的鸣叫。“chu-wit, see-you, chu-you”是其典型鸣唱,平时的监督叫声如同“tsit”或“chit”,声音尖锐,常常连续发出。它们成熟体重大约为35.2克,翼长约为84.5毫米,喙长约为21.4毫米,喙宽约6.6毫米,喙厚约8毫米,足长约23毫米,尾长约62毫米。
【繁殖习性】
暗唐纳雀主要在波多黎各的高海拔森林中定居且全年留居,没有迁徙行为。其繁殖特征未详述,但该物种主要在波多黎各的高海拔森林中定居且全年留居。
【外型辨识】
无论在羽毛颜色还是形态结构上,暗唐纳雀都与波多鹀唐纳雀(雌鸟)相似,但体型更小且翼基部有显著的白色斑点。此外,下体斑纹更为丰富。两者的另一个显著差异是波多鹀唐纳雀雌鸟有较淡的眉线和明显的髭纹,且下体斑纹更多。
【保护状况】
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暗唐纳雀的保护等级为易危(VU)。
【地理分布】
暗唐纳雀仅分布于波多黎各的山林,栖息于海拔较高的森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