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吸蜜鸟科 > 白耳岩吸蜜鸟属 > 白耳吸蜜鸟
白耳吸蜜鸟

白耳吸蜜鸟

英文名:White-eared Honeyeater

学名:Nesoptilotis leucotis

【简介】
白耳吸蜜鸟(英文名:White-eared Honeyeater,学名:Nesoptilotis leucotis)是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的一种中型鸟类。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包括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东部及南澳大利亚东南部。

【外形特征】
白耳吸蜜鸟拥有鲜艳的橄榄绿色上体和较浅的黄橄榄色下体,头顶为灰色,而脸部两侧(包括耳后部位)呈现明显的白色斑纹。头部与颈部边缘、下巴、喉咙和上胸区域则是黑色。从外部特征来看,雌雄个体几乎一致,雄性的体型较大。在幼鸟阶段,这个物种显得颜色较暗且棕黄色调更明显,头部和后颈处多为深橄榄色,面部则是暗褐色至棕灰色,并且耳羽佐以浓厚的黄色。

【鸣叫特征】
这种鸟类的叫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类似“chwok chwok chwok-whit”或“kwitchu kwitchu”的声音,听觉上具有金属般的质感,偶尔也会发出“chwik!”这种清脆高亢的声响。

【生活习性】
白耳吸蜜鸟主要活动于有桉树生长的干燥森林和灌木丛地区域,喜欢处在成熟的植被与下层密集的灌木生态之中。作为常见食虫的鸟类,白耳吸蜜鸟会探索树皮下的昆虫,同时也会从花芯中摄取花蜜,食物来源相对丰富。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从七月持续到三月,会在低矮灌木丛里搭建由干草、细茎、薄片状树皮编织而成的巢,内部衬有柔软植物材料、毛发或羽毛。一次繁殖期间,一对白耳吸蜜鸟通常产下2至3枚卵。雌性独健的孵化时期至少为期14天,而后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孵出的雏鸟。

【外型辨识】
白耳吸蜜鸟通过其醒目的白色耳斑、橄榄绿色上体和黑色头部易于与其他吸蜜鸟区分。其各个亚种主要区别在于体型大小与颜色上的细微变化。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数据,白耳吸蜜鸟被分类为“无危”(LC),表明其种群数量较为稳定。

【地理分布】
白耳吸蜜鸟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N. l. novaenorciae亚种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部的艾尔半岛和南澳大利亚,而另一个亚种N. l. leucotis则分布于维多利亚州至中央昆士兰州的东澳大利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