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海燕
英文名:Polynesian Storm Petrel
学名:Nesofregetta fuliginosa
【简介】
白喉海燕(学名:Nesofregetta fuliginosa),是一种鹱形目洋海燕科的鸟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宽阔的翅膀和深叉的尾巴,羽毛黑白分明。
【外形特征】
作为一种大型风暴海燕,白喉海燕拥有宽大的翅膀和长而深叉的尾巴。它们的羽毛鲜明地分成黑白色,上体为黑色,下体为白色,并在翼下和尾部显现明显的白色区域。头部、喉咙和腹部为白色,胸部有一宽大的黑色带。幼鸟外观与成年鸟相似,但部分地区可能存在浅色或深色的形态差异。
【生活习性】
它们主要栖息在远离陆地的海洋中,繁殖季节时接近一些岛屿。它们在偏远的珊瑚礁、岛屿或岩堆中筑巢,选择岩石缝隙或草丛作为隐蔽点。该物种广泛分散在南太平洋温暖海域,主要以甲壳类、头足类和小型鱼类为食,通过在空中拍打水面和浅水潜水的方式觅食。
【鸣叫特征】
白喉海燕在海上时通常保持安静,但在接近繁殖地附近时会发出低沉的咕噜声。
【繁殖习性】
繁殖期在全年均有发生,但高峰活动期在8月至12月之间。它们夜间访问繁殖地,每次产一枚蛋,大小约为36毫米×27.5毫米。孵化期和离巢期分别约50和60天。
【外型辨识】
白喉海燕通过其体型、翅膀形状、尾部特征和飞行模式区别于其他风暴海燕。与Fregetta风暴海燕相比,它们更庞大,且尾巴更深叉;与最大型的Hydrobates风暴海燕相比,头部显得较小,翅膀更宽,尾巴呈深叉状而非真正叉开。
【保护状况】
IUCN红色名录将其列为EN(濒危)。据估计,白喉海燕的总成熟个体数量仅在250至999之间。主要威胁包括人类捕猎、外来哺乳动物的捕食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栖息地破坏。
【地理分布】
白喉海燕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包括但不限于新喀里多尼亚、基里巴斯、马克萨斯群岛、甘比尔群岛以及萨拉伊戈梅兹岛,历史记录显示瓦努阿图、斐济和萨摩亚也有其繁殖踪迹。成人个体的最大展翅可达24至26厘米,体重在56到86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