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鸨形目 > 鸨科 > 黑冠鸨属 > 黑脸鸨
黑脸鸨

黑脸鸨

英文名:Heuglin's Bustard

学名:Neotis heuglinii

【简介】
黑脸鸨属于鸨形目鸨科黑冠鸨属。该物种为大型鸟类,雄性体长约89厘米,体重4到8千克,雌性个体较之小,约2.6到3千克。

【外形特征】
雄鸟拥有独特的黑色面纹,延伸至下巴,并带有蓝灰色颈部和胸部的白色带,腹部白色,通过一条细黑带与胸部分隔;雌鸟羽毛颜色较为淡雅,呈现棕色系,脸部有浅灰石色线条。从外观上来看,身体粗壮,逐渐向后变细,头部扁平,颈部长,腿长而强壮,飞翔时其独特的翅膀色彩极其显眼,白色主翼楔与淡褐色和黑色形成鲜明对比。

【生活习性】
黑脸鸨栖息于干旱或半干旱的草原、灌丛和半沙漠地带,常见于成对或小群体活动,以杂食性为主,饮食包括植物的叶、嫩芽、种子,以及昆虫、蜥蜴、蛙、雏鸟、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

【鸣叫特征】
关于这种鸟类的鸣叫特性尚未有明确的科学记录。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4月到6月期间,雨季的季节变化会影响具体繁殖时间。黑脸鸨的巢穴多建造于裸露的地面,由雌性负责挖掘。每次产卵2枚,孵化期约为20至28天。每颗卵大小约为69.4至75毫米乘以52至53毫米,重约110克,色彩带有暖色,并带有栗色斑点。孵化以及幼鸟期的全部照看皆由雌鸟负责。

【外型辨识】
黑脸鸨以其独特的外观特征和繁殖习性而显著区别于其他鸟类,特别在栖息地中参与者适应性强。

【保护状况】
基于其分布相对较窄且生物学信息有限,需要对其生物特性和生态习性进行谨慎监测。同时,近期研究显示,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电力线路等)可能导致该物种遭碰撞等意外风险。

【地理分布】
这种鸟类活动范围限定于非洲中南部,包括厄立特里亚至索马里和肯尼亚北部,但具体的分布区域存在地理差异:在索马里兰中央区域种群较多,而在索马里的南部以及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地区较为稀少,尤其在厄立特里亚的记录更是异常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