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迪椋鸟
英文名:Rodrigues Starling
学名:Necropsar rodericanus
【简介】
罗迪椋鸟(学名:Necropsar rodericanus)是一种假设存在的椋鸟类。其主要依据是18世纪法国探险家朱利安·塔福雷特的旅行报告和少量化石残骸。
【外形特征】
罗迪椋鸟体长约25-30厘米,体型较大。它的身躯为白色或灰白色,翅膀和尾巴呈黑褐色,喙和腿黄色。头部骨骼与留尼汪椋鸟相似,但骨架较小,且其喙较短、较直,下颌骨更显强壮。
【生活习性】
罗迪椋鸟在地面活动较多,主要以蜗牛、无脊椎动物和腐肉为食。18世纪的观测显示,它在夏季可以成功繁殖,并可能在繁殖季节访问近海小岛,如Île Gombrani。
【鸣叫特征】
塔福雷特在其旅行报告中提到罗迪椋鸟的叫声,但具体描述未详细记录。
【繁殖习性】
根据塔福雷特的观察,在夏季罗迪椋鸟可以成功繁殖。有迹象表明它们可能在繁殖季节访问近海小岛。
【外型辨识】
法国探险家朱利安·塔福雷特在其1726年的旅行报告中描述了罗迪椋鸟,记录其羽毛呈白色,尾巴和翅膀深色,脚和喙淡黄色,并以龟蛋为食。自1874年起,Plates发现了罗德里格斯的亚化石骨头,并于1879年由阿尔伯特·贡德斯与阿尔弗雷德·牛顿描述。
【物种区别】
1898年发现的一个标本被命名为Necropsar leguati并由John Gerrard Keulemans绘制。然而,2000年的DNA分析指出此标本实际上是白化后的灰旋木嘲鸫。
【保护状况】
尽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目前认可该物种的存在,但其真实存在性仍存争议。大部分现代研究表明相关标本及化石证据尚未完全证明罗迪椋鸟独立物种的地位。
【地理分布】
罗迪椋鸟一度广泛分布于印度洋中的罗德里格斯岛及其周边小岛。人类活动尤其是入侵物种鼠类的引入,对它们构成了严重威胁,最终导致该物种在18世纪彻底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