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孙鹦哥
英文名:Manu Parrotlet
学名:Nannopsittaca dachilleae
【简介】
亚马孙鹦哥,学名 *Nannopsittaca dachilleae*,属于鹦形目鹦鹉科特布伊鹦哥属的小型鹦鹉。这种鸟以其短尾和绿色为主的羽毛而闻名,首次发现于1985年,起源于秘鲁东部的马努国家公园。它是为纪念环保主义者Barbara D’Achille而命名的。
亚马逊鹦鹉,学名 *Strigops habroptila*,是一种强壮结实的林区鹦鹉,体型和尾部较为短小,覆盖着硬质的面部羽毛,钩状的厚壮喙口叶。羽毛大部分为绿色,边缘稍偏黄绿色,眼睛结膜呈现出橘色,头冠、眼周至翅膀下部呈现黄色。主飞羽呈现紫蓝色,次飞羽也是紫色。身体为绿色,颜色从黑色到黄色不等,头部颜色也因种类不同而各异。
【外形特征】
亚马孙鹦哥体长约14厘米,体重为38-46克,主要呈绿色,腹部则更显黄绿。额头、眉毛和头顶披有蓝灰色有光泽的羽毛,下颚处绿色略带黄色。外侧翅膀的边缘为绿色,内侧则为暗黑色。它的喙和脚是粉红色。性别之间外观相似。
亚马逊鹦鹉的体长约32-45厘米,体重约600克左右,主要颜色为绿、蓝及黄等复合色系。其头部和脸部覆盖着硬质羽毛,并有明显的橘黄色眼圈和喙部特征。不同种类的亚马逊鹦鹉在头冠部分的颜色有所不同。
【生活习性】
亚马孙鹦哥生活在低地热带森林中的树木和自然次生植被区域,特别是靠近河流的竹林。它们不生活在密闭森林或受人类干扰的区域。飞行时的叫声比较沉闷,不同于乌嘴鹦哥的金属质感声音。
亚马逊鹦鹉主要生活在中美洲、南美洲和墨西哥的部分地区,并以栖息在低海拔的森林区域为主,也喜欢在海拔600到2200米的山区活动,喜欢在橡树和松树林中生活。鹦鹉通常集群活动,有时会出现数百只的大型群体。
【鸣叫特征】
它们的叫声多种多样,通常发出清晰的"chip"、"chirrup"或 "tseep!" 声音,有时类似家麻雀的声音,甚至在飞行时也能发出。亚马逊鹦鹉非常嘈杂,尤其是在早晨和黄昏的时候。这种鸟学习模仿人语的能力非常强,也喜欢啃咬各种物件。
【繁殖习性】
目前关于亚马孙鹦哥的繁殖方面的信息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知巢穴可能位于树顶附近的寄生植物簇之中。繁殖季节通常在3月到9月之间,雄鸟会变得较为暴躁并可能会攻击伴侣。
亚马逊鹦鹉选择在树洞中筑巢,在交配繁殖期间较为频繁。它们会在繁殖期变得更加活跃和具有攻击性,雏鸟出生后两个月左右可以独立生活。在繁殖期,雄性会变得更加暴躁,并可能会攻击喜欢的伴侣。
【外型辨识】
与乌嘴鹦哥相比,亚马孙鹦哥缺乏蓝色臀部的印记和黄色身体区域,这使它们容易区分。
【物种区别】
与乌嘴鹦哥相比,亚马孙鹦哥缺乏蓝色臀部的印记和黄色身体区域。而亚马逊鹦鹉主要颜色为绿、蓝及黄等复合色系,其头部和脸部覆盖着硬质羽毛,并有明显的橘黄色眼圈和喙部特征。
【保护状况】
IUCN红名单将亚马孙鹦哥列为无危种(LC)。而CITES II附录将其列为受保护对象。目前该物种被认定为近危,是这些保护区域中常见的生物,如Tambopata保护区和Manu国家公园。
亚马逊鹦鹉现有约37种,绝大多数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标记为受保护物种。其中,像帝王、古巴、黄冠和白嘴等亚马逊鹦鹉种类尤其被标注为濒危或近危物种。
【地理分布】
亚马孙鹦哥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于南美洲亚马逊雨林的西南地区,涉及包括秘鲁和邻近的巴西片区等,以及玻利维亚的部分地区。
亚马逊鹦鹉广泛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和墨西哥的几处特定地区。这些鹦鹉栖息在低海拔的森林和600到2200米的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