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胁蚁鹩
英文名:White-flanked Antwren
学名:Myrmotherula axillaris
【简介】
白胁蚁鹩(学名:Myrmotherula axillaris),英文名为White-flanked Antwren,属于雀形目蚁鸟科点喉蚁鹩属。
【外形特征】
成年雌雄鸟体型均较小,体长范围在9至10.5厘米,体重在5至10.6克。雄鸟整体体色为深灰色,肩胛部有一隐蔽的白色斑块,尾巴黑色带白色羽端;橄榄褐色的翅膀覆羽墨色,尖端白化;喉咙底部至腹部中心为黑色,胁部白色,而尾下覆羽则呈现灰色且遍有黑白羽缘。雌鸟脸部斑驳淡橄榄褐色,上体色偏橄榄褐,臀部转为红黄褐色,其尾巴墨色,白色斑点突出并带有深褐边缘。其幼鸟上体混有黄褐色与灰色,下体为白色与灰色混杂色。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全年活跃于其活动领地,主要以节肢动物、昆虫和蜘蛛为食。它们通常是单独觅食、成对或是以家庭为单位行动,有时也会在混合物种中加入。其主要觅食高度在2至12米,多见于茂密植被中,获取猎物时会利用跳跃、飞扑等方式捕食,也会跟随军蚁觅食,但时间较短。
【鸣叫特征】
白胁蚁鹩的鸣音变化多样,通常表现为快速连续的一串突兀音符,音调先升后降并且强度逐渐减弱。叫声包含短暂的高音符及喷射音效,短暂的 'pip' 辅音,更多的 ‘chirr’ 振音,以及颤音元素。不同亚种之间在声音上有细微差异。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2月至12月,时间可能依地域有异。筑巢材料为干枝叶及叶脉,由雌雄共同搭建,通常悬挂于树枝上1米至4米之间,受浓密叶鞘隐藏。每巢产2枚斑点白色或粉白色的蛋,孵化期大致延续16至19天。幼鸟8至12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这种鸟类以其独特性状——白色胁部及典型叫声模式分辨于其他同类。但请注意,由于群内发声与外观差异,建议详细对照以助识别。
【保护状况】
IUCN最新协议将白胁蚁鹩列为无危物种。
【地理分布】
白胁蚁鹩广泛分布于中美洲的洪都拉斯,直至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区,涵盖了除阿根廷、智利、巴拉圭及乌拉圭外的全南美大陆和特立尼达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