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蚁鸟
英文名:Black-faced Antbird
学名:Myrmoborus myotherinus
【简介】
黑脸蚁鸟(学名:Myrmoborus myotherinus),又称黑脸蚁鵙,属于雀形目蚁鵙科白眉蚁鸟属的鸟类。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逊盆地,其存在的区域包括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的热带湿润低地以及山麓常绿森林。
【外形特征】
黑脸蚁鸟栖息在各种环境中,包括低地和山麓地区的常绿森林和密集植被的光隙处。这种鸟通常偏好常绿森林的底层环境,或者说,它们喜欢在树木和灌木丛之间的开阔区域活动。雄鸟拥有灰蓝色的上部和稍深色的翅膀,并且翼尖呈现白色;而雌鸟的上半身为橄榄灰褐色,下半部颜色为淡黄褐色,喉部呈白色。此物种的体长约12至13厘米重,体重大约是16至22克。
【鸣叫特征】
雄鸟通常会发出一系列均匀间隔的哨声,其音调和强度先提高再降低,而雌鸟的鸣声与此类似,但是较短。除此之外,这两个性别都会发出咔嗒声、急促音和较长的下滑音,从而使它们的声音特征更加明显。
【生活习性】
生活方式上,黑脸蚁鸟通常是单独或者成对觅食。它们以昆虫和蜘蛛为食,活动高度一般在地面到树干之间,约零到两米的高度范围内。跟随行军蚁觅食是它们的一种常见行径,这能有效地捕获到受惊扰的节肢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长达几个月的繁殖时间内通常并不会过分活跃。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为五月至次年的二月,直接的记录显示二月份在厄瓜多尔的纳波省有筑巢实例。盘形巢结构由四层材料组成,最内层为黑色棕榈纤维,外层则是干枯的树叶,以增加巢的隐蔽性。巢的外部大小约为长13至14厘米,宽11至22厘米,内室尺寸约为7厘米×10厘米高。每次繁殖期,二枚卵衍生自巢,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带有紫色或棕红色斑点。
【外型辨识】
在保护状态方面,黑脸蚁鸟未被列于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物种状态为无危(LC)。虽然这样的情况听起来或许较为乐观,但这样的状况也提醒我们对特定栖息地的保护仍然是必要的。与其他蚁鸟相比,黑脸蚁鸟更倾向于成熟的森林,面部的图案差异,尤其是与白眉蚁鸟相对比,雄性缺乏白色眉纹,雌性则缺乏橙色眉纹的特征有助于其辨识。
【地理分布】
如图,黑脸蚁鸟已被发现在众多重要的保护区,包括南美洲的亚苏尼国家公园、马努国家公园以及生物圈保护区。这些栖息地的保护,对于黑脸蚁鸟及其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