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鹟科 > 鹟属 > 灰纹鹟
灰纹鹟

灰纹鹟

英文名:Grey-streaked Flycatcher

学名:Muscicapa griseisticta

【简介】
灰纹鹟(学名:Muscicapa griseisticta),又称灰斑鹟、斑胸鹟,是雀形目鹟科鹟属的小型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部、朝鲜及西伯利亚南部的针叶林。春季和秋季会迁徙经过中国东部和南部、韩国、日本及台湾等地,冬季则迁移至菲律宾至新几内亚西北部。

【外形特征】
灰纹鹟体型较小,成年鸟长约12.5至14厘米,体重约为15.1至17.4克。上体为灰褐色,下体为白色,胸及两胁布满了深灰色纵纹。头顶及背部呈现暗灰或灰褐色。翼长且突出,初级飞羽长,远远超过尾端,翼上有狭窄的白色翼线。喉部和腹部为白色,胸部到腹部及两侧有大型灰褐色纵纹。虹膜深色,喙和腿均为黑色。雄鸟和雌鸟外观相似,但幼鸟上体颜色较暗,背部有大型斑点,翅膀上有宽而浅的白色尖端。

【生活习性】
灰纹鹟广泛分布于森林、开阔森林及林缘地带,有时也出现在市郊公园的溪流区域。它们是一种迁徙鸟类,在迁徙季节会经过东亚大陆,从繁殖地迁徙至菲律宾直至新几内亚西北部的栖息地。这种鸟性惧生,单独或成对活动于树冠层的中下部枝叶间。它们徘徊在树冠之间以捕捉飞行昆虫,并且偶尔也会悬停在空中捕捉浆果。其主要以小型昆虫为食,包括蛾、蝶等鳞翅目幼虫、鞘翅目昆虫及其他昆虫幼虫。
灰纹鹟在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为夏候鸟,其他地区则为旅鸟或冬候鸟,通常在每年5月初至5月中旬迁至东北繁殖地,9月末至10月初南迁。这种鸟主要活跃于早晨7点至8点和下午2点至3点之间。

【鸣叫特征】
未提供相关信息。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为6至7月,通常在针叶林的冷杉和鱼鳞松等树上筑巢。灰纹鹟会在从侧枝枝杈上距主干1-2米远的地方,从8-23米高的位置建造一种精致的杯形巢,以松萝、苔藓、细草茎编织而成并垫以柔软的树皮、松针等。巢的大小为外径8-8.5厘米,内径5.5-6厘米,高5-6厘米,深3厘米。成鸟将产下4-5个淡绿色的无斑卵。孵化由雌鸟负责,后期育雏则由亲鸟共同养育。孵化期约15-16天。幼鸟留巢期约两周后会开始挥翅练习飞行,最初的几天仍由亲鸟喂食。

【外型辨识】
未提供相关信息。

【物种区别】
灰纹鹟与北灰鹟(Muscicapa vagabunda)和乌鹟(Ficedula zanthopygia)区分的关键在于翼长。灰纹鹟的翼长几乎是尾长的两倍,而北灰鹟的翼长不长于尾长,乌鹟的翼长介于两者之间。

【保护状况】
灰纹鹟被列入了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将其归类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原产地在中国、印尼、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朝鲜、马来西亚、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以及俄罗斯联邦的东亚区。游荡地包括新加坡、美国和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