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鹟
英文名:Little Grey Flycatcher
学名:Muscicapa epulata
【地理分布】
小灰鹟(英文名:Little Grey Flycatcher,学名:Muscicapa epulata)广泛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塞拉利昂至多哥,尼日利亚中部,喀麦隆南部,中非共和国西南部至安哥拉西北部以及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部。其自然栖息地主要位于非洲热带雨林的亚热带或热带湿润的低地森林,偏好次生植被,偶尔出现在原始森林残余中和旧农场上。
【外形特征】
小灰鹟体型小巧,体长约9.5厘米,体重范围为8.8至10.7克。全身覆盖淡鼠灰色羽毛,前额和头顶上带有较深的条纹,耳羽呈现出浅棕色的小晕染,眉线为白色。翅膀和背部颜色偏棕黑色,带有灰色和棕色边缘。翅膀内侧二级飞羽和三级飞羽边缘接近白色,尾巴也为深褐色。胸部和两胁带有灰色纹路,腹部白色,两侧有时散布有淡灰色斑点,尾巴下覆羽亦呈白色。虹膜为橄榄棕色,喙为棕色偏黑,下颚基部有黄色,腿则呈黑色。雌性和雄性在外形上相似,但幼鸟表现出更明显的褐色和灰色斑纹。
【生活习性】
小灰鹟偏爱次生植被及退化森林边缘,偶尔也会在少量的原始森林中被发现。这种鸟类活跃于植被较稀疏且不密集的地区,例如旧的过熟耕地,它们主要以昆虫(例如甲虫、蚱蜢、飞蚁和白蚁)为食,偶尔也吃小型浆果。通常单只或成对活动,但偶尔会短暂汇入混群中。这种鸟类在树冠下以及森林中高低层均有觅食掠食行为,尤其在森林边缘和次生植被中频繁出现。
【鸣叫特征】
鸣叫声快速而复杂,音调较高,伴有嘶嘶声和咔哒声,联系叫声则为高频率的下降“吱吱”声,飞行时会发出“tsee-see”般的哨声。
【繁殖习性】
小灰鹟在喀麦隆的繁殖时间为3月至4月和7月,在加蓬则为1月至2月和10月。这种鸟类采取一夫一妻制。在繁殖时会在蜘蛛网上或旧废弃的毛虫巢穴上构建巢穴,大小适中,主要由苔藓、枯叶、小枝及地衣等材料松散堆叠而成,内部则用蜘蛛丝固定,并以细纤维进行内衬。每窝可能产2枚蛋,雌鸟负责孵化,而雏鸟则由双亲共同喂养。
【外型辨识】
此鸟类与黄脚鹟相比体型更小,羽毛颜色也更淡,并且缺乏蓝色。其他灰色鹟鸟类相较于小灰鹟体型也会稍显更大。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估结果,小灰鹟被列为无危,即LC级别。然而,其种群数量在西非某些区域可能相对较少,但在加蓬东北部地区,每平方公里观察到的对数为4-6。由于其栖息地一直在退化森林和次生植被中,因此相比其他类型的鹟科鸟类,这种鸟类对环境破坏的敏感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