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氏灰鹟
英文名:Cassin's Flycatcher
学名:Muscicapa cassini
【简介】
卡氏灰鹟,学名为*Muscicapa cassini*,属于雀形目鹟科鹟属。这种小型鸟类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和中南部地区。
【外形特征】
卡氏灰鹟的体长约13厘米,体重在16至19克之间。雄鸟头部和上体为蓝灰色,额头和冠部有暗色条纹。脸颊和颈部侧面颜色一致,背部、肩羽和上翼为棕黑色,次级飞羽和内侧次级飞羽的边缘有白色窄边。胸部和两侧略带灰色。雌鸟外形及特征与雄鸟相似,但上体颜色较暗淡,略带棕色。幼鸟头部和上体呈深棕色,伴以橙褐色斑点。
【鸣叫特征】
卡氏灰鹟的鸣声清脆多样,由高音的叽叽声、哨声、颤音、短促的啾啾声和嗡嗡声组成,通常持续3至4秒。通常的接触叫声是单个高音的嗡嗡声,警戒发声则由5至8个连续的嗡嗡音组成,首发音较长。
【生活习性】
卡氏灰鹟在沿水道的森林植被中较为常见,偏好低地环境,但有时也会到达海拔1800米的位置。它们生活在季节性泛滥的森林、河流交汇处、河边林地和溪流边。主要捕食飞行昆虫,包括双翅目、蜻蜓目和鳞翅目昆虫,偶尔也会捕食小千足虫。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在靠近水面的枯木、藤蔓或岩石上垂直站立,进行捕食。
【繁殖习性】
卡氏灰鹟的繁殖期根据地区差异有所不同,在利比里亚通常为3月和11月,在尼日利亚为1月和4月至5月,在喀麦隆和加蓬主要在旱季进行。在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和乌干达的繁殖时间也有所不同。雌鸟是筑巢的主要负责者,巢穴结构为紧密的开放杯状,用草、纤维和树皮碎片制做。通常放置在距地面不到2米的树桩或枯树的裂缝中,孵化期为14至15天,母鸟独自或与雄鸟共同孵化。孵化后的幼鸟由双亲共同喂养,雏鸟期为11至13天。
【外型辨识】
卡氏灰鹟与其他鸟类如暗蓝鹟、泰氏鹟、灰蓝色和灰烬色捕蝇鸟相比,整体颜色较浅,下方羽毛较白,喉部和胸部颜色差异不大,面部更为朴素。
【保护状况】
IUCN将其保护状况列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卡氏灰鹟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和中南部地区,具体包括几内亚、塞拉利昂、科特迪瓦、加纳、安哥拉、赞比亚等地,以及其他国家如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乌干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