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灰啄木鸟
英文名:Great Slaty Woodpecker
学名:Mulleripicus pulverulentus
【简介】
大灰啄木鸟(学名:Mulleripicus pulverulentus),属于䴕形目啄木鸟科的大灰啄木鸟属。它是一种大型啄木鸟,身长约为48至58厘米,体重在360至563克之间,主要分布于东洋界,包括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如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
【外形特征】
大灰啄木鸟全身覆盖灰色羽毛,身长可达51厘米。雄鸟另具红色颊斑作为重要辨识特征,而雌鸟与此不同之处在于缺乏红色颊斑,羽色更为单调。它们头顶呈现较浅的灰色,并带有极细的白色斑点。其它部位,通常为深灰色或灰色偏绌,而且雄鸟的喉部偶尔会有玫瑰般的点缀。幼鸟颜色更加接近暗灰色,下体有时也带有一些斑点。
【鸣叫特征】
大灰啄木鸟鸣叫较为独特,通常发出响亮的、类似哨声的四音节叫声,首音偏高,尾音则较为低沉,偶尔也会发出单一的“dwot”声。叫声多样性较强,强度和音调变化丰富。
【生活习性】
大灰啄木鸟多栖息于原始的湿润落叶林或热带雨林中,也常见高大树种的环境中,如迪皮罗卡普和柚木林带。它们常常活动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地和山丘低区。此外,大灰啄木鸟也会偶尔出现在次生林或周围的开阔地带。除了在中国与泰国的低海拔地区发现外,其出现在海拔600米以下的森林尤为常见。
【繁殖习性】
大灰啄木鸟的繁殖期取决于地理位置的变化,通常每年繁殖一次,产卵期通常从3月至5月,有些地区的繁殖期会延伸至8月甚至12月至1月。巢穴一般是由一对大灰啄木鸟共同挖掘的,位于直径较大、高45米以上的树木上,洞口约有10厘米直径。一窝通常约产2至4枚乳白小卵,成长期间主要依赖父母的轮流孵化和喂养。
【外型辨识】
大灰啄木鸟最大的特征在于其体型庞大,全身覆盖着白色斑点的灰色羽毛,尤其是雄鸟脸颊上的红色斑纹是显著标志。与同属的种类相比,它的体量也明显更大,这一特点可以形成显著区分。
【保护状况】
大灰啄木鸟作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因其栖息环境从原始森林不断转变为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导致种群数量下降。根据IUCN的评估,该鸟种被列为易危物种,依靠人工保护与生态修复等方式,是重建其生境和数量的关键。而在中国,大灰啄木鸟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更新)》二级保护动物,显示了它在中国的保护地位和重要性。全球目前估计共有26,000至550,000只大灰啄木鸟,然而由于栖息环境遭受破坏,该数量预计仍在下降。
【地理分布】
大灰啄木鸟主要分布于东洋界,包括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如印度、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在中国大陆地区原始森林中也是常见鸟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