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鹡鸰
英文名:Eastern Yellow Wagtail
学名:Motacilla tschutschensis
【简介】
黄鹡鸰(学名:Motacilla tschutschensis),是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的一鸟类。广泛分布于古北界和北美洲,繁殖期常见于从阿拉斯加到俄罗斯的极地苔原,而冬季则迁飞至南亚及澳大利亚栖息。
【外形特征】
成年雄鸟上体呈现橄榄绿或草绿色,头顶和后颈为蓝灰色或绿色,额为灰色或稍淡,部分亚种的腰部带黄。雄鸟的眉纹白色或无眉纹,翅和尾黑色,外侧尾羽主要为白色,而下体鲜黄色,胸侧和两边可能带些许橄榄绿,颏部也可能是白色。此外,雌鸟与雄鸟相比略显暗淡,翅膀的内部覆羽和飞羽的末端以及所有次级飞羽的底色为黄白色,形成黄白色的斑块。虹膜为褐色,喙与脚均为黑色。
【生活习性】
黄鹡鸰栖息于开放地带,如平原河谷、湖泊或者溪流附近,常见于低山丘陵、平原,甚至4000米以上的高原与山地边缘。它们多成对活动,也偶见3-5只小群体,或在迁徙季节组成更大群。繁殖期间,雄鸟头部的颜色和图案会根据种群不同而有所变化。除了常在河边或水中石块上伫立,黄色鹡鸰频繁沿水域岸线来回行走。
【鸣叫特征】
从早年四月初迁徙至中国开始,到十到十一月,黄色鹡鸰会再次进行迁徙直至返回。其飞行方式是两翼一收一展,进行波浪式的前进,同时发出一种"唧唧"的高音刺耳叫声。
【繁殖习性】
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蚁类、蚋、浮尘子、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它们多在地面或空中捕食。繁殖期在5-7月,通常营巢于河边岩石或潮湿草地中,巢由枯草茎叶做成,内壁衬有羊毛、牛毛或鸟类羽毛。每窝产卵数为5-6枚,平均孵化期为14天。雌雄共同育雏,雏鸟由亲鸟在14天左右后独立生活。
【外型辨识】
黄鹡鸰的体长约15-16厘米,眼眉为白色,上体为橄榄绿或橄榄灰色,腰稍带黄色,尾较为狭窄,以至上下摆动,下体为鲜黄色,腹部整体呈现出明显的黄色。该种在不同地区和季节中的脚部颜色会发生变化,春季为黑色,秋季可能变为角质色。
【物种区别】
黄鹡鸰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东部、中国东北部和美国阿拉斯加州,而在中国,该种为夏候鸟出现在东北和西北,其他地区则为冬候鸟或旅鸟。亚种之间存在不同分布和群体差异,包括M.f. flavissima、M.f. thunbergi等18个亚种。
【保护状况】
该物种已被评估为无忧物种(LC)。它列在《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拥有广泛保护措施。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的影响,该种的种群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