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鹡鸰
英文名:Mekong Wagtail
学名:Motacilla samveasnae
【简介】
学名:Motacilla samveasnae
英文名:Mekong Wagtail
分类:雀形目、鹡鸰科、鹡鸰属
【外形特征】
湄公鹡鸰以明显的头部条纹图案区别于其他鹡鸰。雄性成鸟的头部自额至颈背为黑色,白色眉纹宽而长,眼下方有一条细微的新月形白色斑纹。耳羽和颈侧黑色,耳侧并有白色三角形斑。雄鸟背部黑色,雌鸟及幼鸟背部呈灰褐色。
- 上体特征:雄鸟背部黑色,翼基白色、远端深色,内侧覆羽尖端及边缘白色,外侧覆羽白色,小覆羽棕黑,内、中覆羽边缘呈白色,形成翼带。雌鸟上体较淡,羽色更偏灰褐色;幼鸟上体为棕褐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宽阔低地河流,特别适应于急流与岩石交错的河段和由沙洲及砾石滩组成的河床。繁殖季节过后,该鸟会在洪水期间搬离此区域,当河流水位上涨淹没河床时。主要觅食小型节肢动物,仅在河床露出且树枝顶端的环境中觅食。
【鸣叫特征】
简单歌曲由尖锐的、不同的高音组成,并伴随短暂的间隔。复杂歌曲中包含多样的音符,且比例较高的蜂鸣音。飞行时发出尖叫声“dzeer”,或重复该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时间定于每年2月至4月,处于低水位季节末期,通过挖掘岩石边缘的自然洞穴或枝叶构建遮蔽的巢穴,主要由根须构成。如果窝巢较深,会稍做调整,添加其他植物材料。卵期中,雌雄共同承担喂养幼鸟的任务。
【外型辨识】
与非洲白鹡鸰或斑鹡鸰相比,湄公鹡鸰体型较小,嘴较长且翼部白色领域较广。最容易通过识别成年雄鸟独特的面部特征及鸣叫声来区分。
【物种区别】
与非洲白鹡鸰或斑鹡鸰相比,湄公鹡鸰体型较小,嘴较长且翼部白色领域较广。最容易通过识别成年雄鸟独特的面部特征及鸣叫声来区分。
【保护状况】
IUCN:NT(近危)
栖息地受兰沧-湄公河航道改善计划和水坝建设的严重威胁,特别是大规模水利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地理分布】
湄公鹡鸰的分布限于湄公河下游及其支流:老挝南部、柬埔寨东北部、越南与泰国的湄公河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