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嘴盔嘴雉
英文名:Razor-billed Curassow
学名:Mitu tuberosum
【简介】
巨嘴盔嘴雉(英文名:Razor-billed Curassow,学名:Mitu tuberosum),属于鸡形目凤冠雉科盔嘴雉属的一种鸟类,广泛分布于亚马逊雨林区域,主要生活在亚马逊河南部,南至玻利维亚,东跨巴西。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带羽冠的红色大喙,体羽呈现蓝紫色光泽,在良好光照下尤为明显,腿为红色,尾尖则呈淡黄色。
【外形特征】
巨嘴盔嘴雉体长约83至89厘米,雄鸟体重约3860克。身披黑羽,带有强烈的蓝紫色光泽。腹部、下尾覆羽和尾尖分别为栗色、深色和淡黄色,头部有短而松散的羽冠,喙侧扁且鲜红,虹膜为棕色或红棕色,跗跖和趾红。
【鸣叫特征】
巨嘴盔嘴雉的鸣叫声是一种低沉的轰鸣声,通常构成一系列音节:开始三个音节音量逐渐升高,随后两个音节平稳下降,有时会间歇性地发出尖锐的‘BMM! ’声音。此外,它们还会发出升调哨音和爆破音,以及简短的‘pweet’声。
【生活习性】
巨嘴盔嘴雉栖息在低地常绿森林中,偏好高地森林,但也会出现在画廊森林、湖泊和溪流边缘。它们主要在地面或成对在树上觅食,食物包括落地果实、叶子、昆虫、真菌和小型脊椎动物。迁徙行为未知,在繁殖季节以及日出前后会发出鸣叫声。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发生在北部秘鲁从11月延续到2月,雌鸟在地面或树上筑巢,巢由树枝、藤蔓和树叶构成圆形杯状,每窝产卵2至3枚。雄鸟在某些区域多配偶制,可能为客观常态。
【外型辨识】
主分布区在南美洲亚马逊雨林的南部,包括秘鲁东部、玻利维亚北部、巴西北部直至大西洋沿岸,以及哥伦比亚东南部、秘鲁东北部和巴西的亚马逊河北部区段。
【保护状况】
该物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保护类别中被列为“近危”(NT)。
【物种区别】
与相似的白腹盔嘴雉相比,巨嘴盔嘴雉体型稍大,喙更大,下腹部和下尾覆羽呈现出栗色而非白色。再对比有同样分布区的无冠盔嘴雉,巨嘴盔嘴雉具有更大的喙和独特的冠羽呈短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