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戈盔嘴雉
英文名:Alagoas Curassow
学名:Mitu mitu
【简介】
阿拉戈盔嘴雉,又称刀嘴凤冠雉,是鸡形目凤冠雉科盔嘴雉属的大型鸟类。其体长约为83至89厘米,体型雄壮,全身羽毛呈现出特有的黑紫色光泽,尾羽尖端呈栗色,耳部周围有独特的灰白色裸皮。
【外形特征】
阿拉戈盔嘴雉体型庞大,平均体重在2960至2745克之间。雄鸟比雌鸟稍大,喙呈红色,基部有白色边缘,喙的上部呈粉色。其羽毛为光亮的黑色,带有紫蓝色光泽,胸腹部则呈栗色,尾羽末端呈棕色,雄性虹膜呈深红色,雌性则为栗红色,腿脚颜色鲜红。两性外形相似,雄鸟的喙更为明亮。
【生活习性】
阿拉戈盔嘴雉生活在巴西东北部低地森林和其他地区,主要在restinga森林和capoeira活动,其栖息地范围可扩展至海拔400米以内的区域。它们以果实为主食,如Phyllanthus树的castelo果实和Eugenia树的果实,推测为留鸟,未见有迁徙记录。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2月至4月之间,巢筑工作由雄鸟完成,采用茎、藤蔓及树叶。每巢产卵2至3枚,平均尺寸约为77.1毫米×56.9毫米,雌鸟独自承担孵化28-30天的任务,雏鸟出生时体重约86.2克。雏鸟上体呈橙褐色,喉腹部及胸部白色,尾部带黑斑,大约90天后长出冠羽,12个月时,喙尖达成熟状态。
【鸣叫特征】
阿拉戈盔嘴雉的叫声详细描述暂缺,但在圈养环境中,它们能发出类似于其他同类的轰鸣声,而且这种叫声通常在它们达到2岁时具备。
【外型辨识】
阿拉戈盔嘴雉与巨嘴盔嘴雉相比,喙部较大且呈现较轻薄的特点,基部粉红、远端白色。其耳部周围特有的新月形淡灰白色鳞片为该物种的一个显著特征。
【保护状况】
阿拉戈盔嘴雉目前已被列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等级,即野外灭绝(EW)级别,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表明其生存状况岌岌可危。该物种现存种群大部分与巨嘴盔嘴雉杂交繁殖而成。
【地理分布】
此物种原生地带位于巴西东北部沿海的Alagoas和Pernambuco州,不过,现仅存圈养群体约130只左右,其中约35%为杂交种,与巨嘴盔嘴雉交配繁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