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歌百灵
英文名:White-tailed Lark
学名:Mirafra albicauda
【简介】
白尾歌百灵(学名:Mirafra albicauda)属于雀形目百灵科歌百灵属的小型鸣禽,主要分布于非洲的部分地区。
【外形特征】
白尾歌百灵体型瘦小而结实,上体呈淡灰褐色,每根羽毛中央为黑色,边缘呈淡棕色,呈现出明显的条纹效果。其白色的眼眉十分醒目,腹部则为白色,胸部遍布深色条纹。最为显著的是其白色的尾羽,宽眼眉和黑色眼纹,尖细圆锥状的双色嘴,下颚淡粉色,上颚顶部及尖端为深灰色,脚为肉棕色。在飞行时,宽大的白色尾羽特别显眼。
【鸣叫特征】
白尾歌百灵主要通过在空中盘旋时发出简短而流畅的鸣叫声进行展示,特别是在求偶时。这种鸣叫声结构简单,缺乏北非歌百灵典型的曲调和气泡般颤音。
【生活习性】
白尾歌百灵生活于密布短草的黑棉土壤地带,例如湖泊边缘的环境。它们通常倾向于在较为隐蔽的地方活动,而不是在开阔处炫耀。受到惊吓时会短暂飞行并迅速降落到密草丛中。它们主要以昆虫(特别是蚱蜢)和植物种子为食。觅食时,它们会在地面和低矮的植被上寻找食物。
【繁殖习性】
白尾歌百灵的繁殖季节一般在3月到5月之间,雄鸟会在其领地上空不断盘旋飞行展示,随后垂直降落。营巢于地面的凹处,巢由干草草叶和细蒿秆构成,周围常有杂草掩盖。通常产卵2枚,没有明显的巢顶,蛋呈淡白色,散布有细微的褐色斑点。孵化周期约为15天。
【外型辨识】
与歌唱灌丛百灵相比,白尾歌百灵腹部的羽色更深,胸部条纹更明显,嘴部的双色调更显著,且翅膀颜色更纯,不如前者带有红褐色调。与暗色歌百灵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羽毛中央的黑色素更多,缺乏红褐色效果,嘴部略宽。
【保护状况】
白尾歌百灵目前的全球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IUCN:LC)。
【地理分布】
白尾歌百灵广泛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如下国家和地区:乍得(Lake Chad周边)、苏丹东部、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中南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部、乌干达、肯尼亚西部、坦桑尼亚中部。栖息地条件为淡水湖泊、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草原和季节性湿润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