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尾地唐纳雀
英文名:Green-tailed Warbler
学名:Microligea palustris
【简介】
绿尾地唐纳雀,英文名:Green-tailed Warbler;学名:Microligea palustris;分类:雀形目,棕榈唐纳雀科绿尾地莺属;特有分布:仅见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共享的伊斯帕尼奥拉岛。
【外形特征】
体长通常在12至14.5厘米之间,体重范围为9.5至15.2克。拥有独特的灰色头部和橄榄绿色背部,腹部呈现出灰白色,眼睛则呈现出红宝石般的醒目颜色。两种亚种M. p. vasta与M.p. palustris存在区别,前者体色更淡,腹下区域白色分布更多。
【生活习性】
栖息在海拔2925米以下的山地阔叶林和松树林中,偏好植被密集、未受干扰的林下层。它们通常独自活动,偶尔也会混群觅食。主要食物来源为昆虫和其他小型节肢动物,它们在密林和灌木丛中觅食,有时也会选择在仙人掌上筑巢。
【鸣叫特征】
绿尾地唐纳雀的鸣叫声是一系列迅速而重复的“tsip”音符,有时会加速成旋律。叫声除了急促的“tsip”音符外,还包括尖锐的鸣叫和嘶哑的警戒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集中在5月至6月间,在低海拔地区开始时间可能会早一些。它们建造的巢是一个杯状结构,由植物材料制成,通常放置在距离地面1至10米的高度。每次产卵2至4枚,平均3.2枚。孵化率在不同地区(低地与高地)各有不同,分别为30%和38%,主要由于天敌捕食造成孵化失败。
【外型辨识】
绿尾地唐纳雀可以通过红眼、灰色腹部和缺乏白喙等特征与其他相似鸟类如白翅地唐纳雀区分开来。此外,它们尾部和翅膀上没有明显的白色斑点,这也是一种明显的区别标志。
【保护状况】
当前,绿尾地唐纳雀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 LC)。然而,由于其特有的分布区域集中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局部地区,数量并不确切,且有轻微的下降趋势。外来物种小印度獴(Herpestes auropunctatus)可能对其巢穴构成一定威胁,但其威胁程度尚低于对白翅地唐纳雀的影响。
【地理分布】
绿尾地唐纳雀主要分布于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和海地的北部,特别是在伊斯帕尼奥拉岛的高海拔区域内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