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领蚋莺
英文名:Tawny-faced Gnatwren
学名:Microbates cinereiventris
【简介】
半领蚋莺是一种属于雀形目蚋莺科(Campephagidae)领蚋莺属的鸟类,体型约9至11厘米,体重10至14克。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东部,从尼加拉瓜到秘鲁。该物种通常在低层植被中活动,栖息于湿热森林和次生林,是热带雨林生态体系中的常见物种。
【外形特征】
半领蚋莺具有长而细的喙和非常短的尾巴,尾巴常常翘起。指名亚种(cinereiventris)拥有显眼的锈色脸颊、深棕色与较暗的栗色翅膀对比显著。其黑色眼后纹和白色喉部被宽大的黑色颊纹包围,橄榄色的背部与较暗的冠羽形成鲜明对比。尾端带有淡淡的褐黄色边缘,下体为灰白色,并有细黑条纹;虹膜深色,上喙为深棕色,下喙则较浅;腿呈灰色。
【生活习性】
主要分布在海拔75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的低矮植被中,偶尔会出现在森林边缘。该物种为非迁徙性鸟类,以蚂蚁和其他昆虫为主食,也会摄取蜘蛛。它们在接近地面的植被中搜寻食物,经常在低矮的茎枝间跳跃,越过倒木,并在地面的枯叶和植被中探寻猎物。
【鸣叫特征】
该种鸟类发出尖锐的责骂声,多见为鼻音般的“nyeeeh”或“nyaaah”,有时重复。其歌曲包含一系列柔和、清晰、哀怨的音符如“teeeeea”或“teeeéuw”,以3至4秒的间隔重复进行,有时前有粗糙且鼻音的“jik-jik-jik”或“tsek-tsek-tsek”责骂声。另外还有一种快速的叽叽喳喳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常见于哥斯达黎加的4月和哥伦比亚的12月至5月。巢由配偶双方共同建造,主要由绿色苔藓构成并以植物纤维粘结而成,内衬着柔和的枯叶、纤维及细草,整体覆盖直径约为10厘米、深度约为15厘米,内部杯状部分直径约5厘米,深度约4厘米;这个构造通常固定在距地面0.5米左右的阔叶灌木的枝上。一窝一般产2枚卵,呈均匀细小斑点,卵体为白色,尺寸约19×14毫米,孵化后的鸟蛋呈现深棕色且羽毛宽裸。
【外型辨识】
与长喙蚋莺相比,半领蚋莺的尾巴较短,颜色更深,对比度更显著。不同亚种间存在一些颜色强度上的差异以及特定特征的存在与否,例如眼后纹是否显示:
- semitorquatus亚种见于伊斯坦美-大西洋湿润森林;
- 指名亚种cinereiventris见于乔科-达连和哥伦比亚西部湿润森林;
- magdalenae亚种和albiculus亚种见于马格达伦-乌拉巴湿润森林;
- hormotus亚种分布于纳波湿润森林;
- peruvianus亚种见于秘鲁云雾林。
【保护状况】
这两个区域中栖息着三个亚种,它们面临的栖息地丧失威胁严重。然而,该物种在大多数范围内普遍或相当普遍。但由于其在一些密集生境中的隐蔽性行为,观察较为困难。该物种分布区域的一些关键地区已被保护,如哥斯达黎加的布拉里奥卡里略国家公园。
【地理分布】
半领蚋莺的生活主要集中在南北美洲的温带至热带地区。按照分布范围来看,这种鸟类见于:
- 危地马拉至巴拿马
- 古巴至维拉维森西奥干旱森林(其中,unicus亚种仅记录于1930至1943年采集的标本)
- 曹卡湿原(Magdalena-乌拉巴湿润森林)
- 高加索的高海拔(Napo湿润森林)
- 秘鲁云雾林区域(Peruvianus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