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色林隼
英文名:Plumbeous Forest Falcon
学名:Micrastur plumbeus
【简介】
铅色林隼(学名:Micrastur plumbeus),属于隼形目林隼属,主要分布在哥伦比亚西南部和厄瓜多尔西北部的潮湿雨林地区。
【外形特征】
成年铅色林隼的背部和头部呈现出灰蓝色,胸部和腹部颜色较为淡雅,带有细小的黑色条纹,腹部接近白色。尾巴黑色,顶端有白色,中间呈黑色,有一条狭窄的白色横边。面部裸露皮肤涂有橙色。虹膜为深棕色。雄鸟体重约为172到188克,雌鸟体重在180到213克之间,长度约为31到36厘米。幼鸟下体主要为白色,胸部边缘有轻微的条纹。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生活在低地和山脚下的未受干扰的湿性森林中,海拔范围一般在地面至1500米间。它们是机会主义捕食者,以小型脊椎动物和大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包括陆蟹、安诺利蜥蜴等。其亦会发出通常在黎明前被记录到的一系列狗吠般“kew”声音,及与伴侣合唱时的笑声般的“cah cah cah-cah-cah”。为适应这些环境,铅色林隼有时在树木中低处休憩,捕食地上移动的动物。另外,它们通常单独活动,在约35公顷的领地范围内全年居留。
【鸣叫特征】
这种鸟类会发出通常在黎明前被记录到的一系列狗吠般“kew”声音,及与伴侣合唱时的笑声般的“cah cah cah-cah-cah”。
【繁殖习性】
铅色林隼一般在3至8月进行繁殖。其繁殖行为的研究并不多,推测可能类似近缘物种,会在树洞盛产季节筑巢。孵化期的具体细节仍未完全验证。根据目前的观察,幼鸟在7月和8月间能够展翅。
【外型辨识】
成年铅色林隼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与同域斑林隼相比,有着黄色的面部和橙色的腿。
【物种区别】
成年铅色林隼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与同域斑林隼相比,有着黄色的面部和橙色的腿。
【保护状况】
铅色林隼被授权加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目前已被列为易危物种。此物种主要面临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现象,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其分布区域狭窄且分散,仅限于太平洋斜坡狭窄区域,全球种群数量估计在6000至15000只的范围内。
【地理分布】
铅色林隼是一种稀有且本地化的鸟类,在连续分布的理想栖息地——潮湿的山前原始森林中,每平方公里可能有4只成年鸟。分布在哥伦比亚的乔科、考卡谷省、考卡省和纳里尼奥省;以及厄瓜多尔的埃斯梅拉达斯省和皮钦查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