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蜂虎
英文名:Olive Bee-eater
学名:Merops superciliosus
【简介】
马岛蜂虎(Olive Bee-eater,学名:Merops superciliosus)属于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广泛分布在非洲南部及马达加斯加地区。该物种由Mathurin Jacques Brisson首次描述。
【外形特征】
成年马岛蜂虎体长约23到26厘米,加上尾部流苏可达约30厘米(雌鸟流苏较短)。其体羽主要呈橄榄绿色,头部顶部为深橄榄棕色,额头、眉纹、脸颊为白色,面颊处则有一黑色面具,被一条宽阔的白色纹路围绕。喉部呈现红褐色斑块,鸟腋下和翼下为赭色。虹膜呈紫红色,喙基部淡粉色。雌雄相似,仅雌鸟的流苏较短,约5.3厘米。
【生活习性】
马岛蜂虎栖息于多种开阔环境之中,包括稀树草原、农田、灌木丛、草地及河边林地,直至海拔1500米的地区。它们善于空中捕食大量不同类型昆虫,采取轮转飞行和连续且重复手段狩猎。
【繁殖习性】
马岛蜂虎繁殖周期多在9月至11月间,尤其是在9月至12月期间在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及莫桑比克;5月至8月在坦桑尼亚,而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则为4月至5月以及11月至12月。它们通常在河岸、路堤或沙质土壤边缘挖掘巢穴,洞穴可达175厘米,洞穴深度可达地面下约30厘米。一次繁殖可产卵4到6枚。
【外型辨识】
马岛蜂虎的特征与其他几种蜂虎如蓝颊蜂虎和黄喉蜂虎区别明晰,主要表现在橄榄绿色体羽、明亮的白色颊纹与棕色冠羽上。
【物种区别】
马岛蜂虎与蓝颊蜂虎不同,它是橄榄绿色而不是灰绿色的体羽,且红褐色的喉部斑块更宽泛,并且拥有更为明显的黑色面具以及被白纹环绕的喙基部。
【保护状况】
依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的评估结果,马岛蜂虎的保护级别为“无危”。
【地理分布】
马岛蜂虎广泛分布在非洲南部的多个区域,包括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纳米比亚等。尽管分布广泛,在非洲大陆内部某些地区分布较为稀疏,例如索马里的西北部以及安哥拉的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