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带鹀
英文名:Lincoln's Sparrow
学名:Melospiza lincolnii
【简介】
林氏带鹀(英文名:Lincoln's Sparrow,学名:Melospiza lincolnii)是雀形目雀鹀科歌带鹀属的一种小型鸟类。其发现可追溯到1833年,当时由John James Audubon在拉布拉多探险时将其命名为Thomas Lincoln以示纪念。
【外形特征】
林氏带鹀体型略小于歌带鹀,其上体呈灰褐色,并伴有细黑条纹,头部的灰色染线尤为显眼。两颊和颈侧则披覆着均匀的灰白色,眼圈淡黄色。胸部为明亮的浅黄褐色,对白色的喉部和腹部形成了鲜明对比。其背部为橄榄色,翼展公式P9 > P4,使得它有别于歌带鹀。
【生活习性】
林氏带鹀偏好栖息于高海拔及亚北极地区的湿润封闭灌木丛、沼泽以及苔藓丰富的地域中。繁殖季节,该鸟倾向于独居活动,且一般在低矮柳树或山毛榉下筑巢。在事件中,它们倾向于在早期清晨或黄昏时歌唱。
【鸣叫特征】
林氏带鹀以丰富的鸣叫特征著称。该鸟的鸣声类似于鹪鹩,它从深沉的低音开始,逐渐转变为急促的高音,一直到最后的短声。
【繁殖习性】
林氏带鹀繁殖季节通常于春季开始。雄鸟在此时会为吸引雌性伴侣而放声歌唱。雌鸟会用泥炭苔藓在低矮柳树或山毛榉下筑巢,巢呈轻柔的开杯状。一般每窝产卵3至5颗,卵色为绿色或绿白色,带有红色斑点。卵由雌鸟单独孵化,大约12到14天后,雏鸟便会孵化出来,离巢时间约在9至12天后。出巢后仍需大鸟持续护理约2至3个星期。
【外型辨识】
对比幼鸟,可以通过翼展P9 > P4来区分林氏带鹀和沼泽带鹀的相似特性,而成鸟通过胸部颜色和条纹特征的差异亦能轻松辨别。
【保护状况】
林氏带鹀目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低危(LC)等级,表明其受威胁程度相对较低,保护级别较为安全。
【地理分布】
繁殖区主要覆盖加拿大、阿拉斯加、美国东北部及西部地区,冬季则迁徙至中美洲,包括墨西哥和北中美洲部分地区。此外,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的高地也发现一些林氏带鹀栖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