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雀鹀科 > 歌带鹀属 > 沼泽带鹀
沼泽带鹀

沼泽带鹀

英文名:Swamp Sparrow

学名:Melospiza georgiana

【简介】
沼泽带鹀,学名Melospiza georgiana,为雀形目、鹀科、歌带鹀属的一种中等体型鸟类。主要分布于北美中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冬季则迁徙至墨西哥东北部。该物种以其缓慢且清晰的液滴状颤鸣闻名,通常生活于难以接近的湿地环境。

【外形特征】
成年沼泽带鹀具有橙棕色和褐色条纹的上体、灰色而无斑纹的下体,腹部较为淡白,同时喉部为纯白色。其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翼翅的橙棕色,而多数雄鸟和少数雌鸟还会展示出橙红色的顶冠。此外,脸部偏向灰暗,眼睛周围有深色的线条。喙为短而圆锥形,足较长。相比之下,幼鸟和冬羽成鸟则会显示两条棕色的顶纹,并且灰色部分被更多的橙褐色斑纹替代。

【鸣叫特征】
沼泽带鹀的鸣声主要是一种缓慢且具有颤动性质的声音,尤为的声音较奇普雀更为缓慢,雄鸟能够发出多种不同的颤音。常见的叫声类似于“chip”,与鹟的叫声形似。

【生活习性】
沼泽带鹀主要栖息在北美东部的湿地环境,包括咸水沼泽。它们的巢往往位于地面或水面附近植被中,并由雌鸟每年重新构建。在冬季,主要以果实和种子为食,而在繁殖季节,则逐渐转向进食节肢动物为主的饮食结构。

【繁殖习性】
繁殖期内,雌鸟每年会筑造一个新巢,通常每次产卵为四枚。为防止潜在配偶或邻近雄鸟的攻击,雌鸟在出巢时会通过一系列的“chip”声来发出警告信号。

【外型辨识】
与近缘的林氏带鹀相比,沼泽带鹀的胸部和侧面并无明显条纹,且缺乏橙红色顶冠,脸颊和脸则为灰暗肤色,翅膀覆羽边缘才呈现橙红色。林氏带鹀体型略大,翅膀更长,且尾巴较短,二者翼式亦存在差异。

【保护状况】
沼泽带鹀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中被列为无危(LC),但因为部分繁殖栖息地的丧失,其数量存在一定的减少趋势。

【地理分布】
沼泽带鹀广泛分布在北美中北部和东北部,是这些区域的独特物种。它偶尔也会出现在巴哈马、加拿大、墨西哥、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以及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