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吸蜜鸟科 > 抚蜜鸟属 > 褐头抚蜜鸟
褐头抚蜜鸟

褐头抚蜜鸟

英文名:Brown-headed Honeyeater

学名:Melithreptus brevirostris

【简介】
褐头抚蜜鸟(英文名:Brown-headed Honeyeater,学名:Melithreptus brevirostris)是一种隶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抚蜜鸟属的小型鸟类。其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部至中部的区域。

【外形特征】
褐头抚蜜鸟体长约为11.5-14厘米,体重则介于11-20克之间。其头部呈现深棕色,眼周有明显的奶油色或橙色裸皮斑块,上身呈淡橄榄绿色,下体为淡白色,带有淡红棕色的褪色痕迹。腿脚呈橙色。喙为黑色,腿部颜色则为浅棕色至棕灰色。不同亚种之间,可能在大小、羽毛颜色和头冠的灰棕色鳞片上有一定的差异。

【生活习性】
褐头抚蜜鸟常栖息在干燥疏林及灌丛中,活跃于小群体之中,主要在树冠层觅食,偏好在成熟的桉树上采食昆虫、蜘蛛、花蜜和露水。它们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鸣叫特征】
该鸟类发出的鸣叫声如同一个较为刺耳的“chip”声,这可以在觅食或飞行过程中听到,也会发出急促而连续的“chip-chip-chip...”的声音。

【繁殖习性】
其繁殖季节一般为晚冬至仲夏,通常以每对为单位进行繁殖,每窝产卵2至3枚。巢通常筑于树枝尖端或外侧树叶中,结构呈深杯状,由细长的树皮条及草编织构成,并衬以毛发、羽毛等较为柔软的材料。孵化与喂养雏鸟的工作主要由双亲共同承担,有时也会有辅助鸟一同参与。

【外型辨识】
经由IUCN评估,该物种的保护状况为“无危”(Least Concern)。

【地理分布】
褐头抚蜜鸟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多个地区,包括昆士兰州中部和南部、新南威尔士州的中央和东部、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东部以至埃yre半岛。据观察,寄生巢穴的行为则可能由淡色杜鹃、扇尾杜鹃、闪亮青铜杜鹃及可能的霍斯菲尔德青铜杜鹃实施。

【物种区别】
和幼年期的白颈抚蜜鸟相比,褐头抚蜜鸟在颈部拥有一个明显的半环状颈圈,而这些更年轻的抚蜜鸟则不具备此特征。在识别时可依据该显著特征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