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吸蜜鸟科 > 抚蜜鸟属 > 白喉抚蜜鸟
白喉抚蜜鸟

白喉抚蜜鸟

英文名:White-throated Honeyeater

学名:Melithreptus albogularis

【简介】
白喉抚蜜鸟,学名为Melithreptus albogularis,隶属于雌形目吸蜜鸟科抚蜜鸟属。这种小型鸟类原产自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东部与北部地区。

【外形特征】
成年白喉抚蜜鸟体长约为11.5至14.5厘米,体重10至15克。其头部顶部和侧面均为黑色帽状羽毛,眼上方有白色至淡蓝色的裸皮区,形成的白色新月形颈带十分醒目。胸部侧面的颜色从黑色延伸至另一个黑色的小刺区域。背部为橄榄绿色,臀部相对更亮。尾部上覆羽和尾羽大多为橄榄黄色,展开时侧边橄榄色更显。翅膀呈橄榄棕色,飞羽边缘呈橄榄绿色,折叠时展示出明显的面板。颌下、咽喉及下体为白色。下尾灰褐色,下翅略微显现白色,带有宽大的棕色边缘和尖端。虹膜呈红棕色,喙和口裂均为黑色,腿为粉红色带深棕色基调。雌雄性在羽毛上无明显区别,但雄鸟体型大于雌鸟。幼鸟头顶和颈部呈淡棕色,头部侧面有对比鲜明的深棕色,仅有初步形成的颈带,眼上弧线淡蓝色,上体淡棕色,外侧大覆羽有较淡的棕色边缘和尖端,喙为黑棕色,下颌基部有淡橙色肿胀,口裂也呈淡橙色,虹膜为暗棕色。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森林环境中,特别喜欢靠近水体如溪流或河流的地带。在开阔的桉树森林和伴有草本或灌木层的林地中较为常见,有时也会出现在低地河流边的桉树林或密集的河流和沿海纸皮树森林中。在半干旱地区,它们通常出现在与河流相关的环境,偶尔也在干燥的林地或草原中现身。白喉抚蜜鸟偶尔会出现在公园和花园中。

【鸣叫特征】
白喉抚蜜鸟的叫声多样,能够记录到多种不同类型的叫声。

【繁殖习性】
在新几内亚,白喉抚蜜鸟巢中发现雏鸟的时间主要在10月中旬,而幼鸟在10月和4月容易被观察到,可能体现了繁殖季节跨越旱季中期至后期,及雨季末期的双峰模式;在澳大利亚,自4月至10月的北部地区均有繁殖记录,而在东部地区,除了2月外全年均见雏鸟,特别是在冬季至仲夏期间,在新南威尔州的繁殖时间为7月至次年1月。它们通常独立繁殖,但偶尔会合作繁殖。巢多呈杯形,由纸皮树皮、蛛丝绑定,有时会用草或其他材料装饰,外部尺寸为直径6.4厘米,深度5.7厘米,内部尺寸直径4.4到6.4厘米,深度3.8厘米。这些巢通常挂于细枝或水平叉枝上,有些挂在垂直树叶中,位置高度1.4米至20米,平均约7.5米,常见于高树中。通常一窝有2枚卵,大约13天孵化期,雏鸟从开始出壳到能够飞翔大约需要14天的时间。

【外型辨识】
白喉抚蜜鸟与西白颈抚蜜鸟、白颈抚蜜鸟在地理分布和眼部特征上有所不同。后者通常具有白色眼斑或红色眼斑,可以作为鉴别依据。

【物种区别】
白喉抚蜜鸟与西白颈抚蜜鸟、白颈抚蜜鸟在地理分布和眼部特征上有所不同。

【保护状况】
白喉抚蜜鸟被列为无危物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它们的保护等级为LC(无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