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吸蜜鸟科 > 吸蜜鸟属 > 蓬背吸蜜鸟
蓬背吸蜜鸟

蓬背吸蜜鸟

英文名:Puff-backed Honeyeater

学名:Meliphaga aruensis

【简介】
蓬背吸蜜鸟(Puff-backed Honeyeater,学名:Meliphaga aruensis),是雀形目吸蜜鸟科吸蜜鸟属的一种鸟类。该鸟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及其周边岛屿,主要适用于低地和山脚森林及其边缘地带。

【外形特征】
蓬背吸蜜鸟体型中等至略大,体长16.5至18.5厘米,体重在21至31克之间。雄鸟通常比雌鸟稍大。其背部覆盖着密集的硬羽,上体呈深橄榄褐色到灰橄榄色,头部颜色更深。具有一个独特的黑橄榄色的眉纹,耳罩为大块的柠檬黄色,下体主要为灰色,胸部带有淡橄榄黄色调,而腹部下方颜色更浅,带有黄绿色调。幼鸟的特征描述尚未具体给出。

【生活习性】
蓬背吸蜜鸟栖息于原始雨林和平原森林,也会出现在森林边缘、次生林和高大的再生林中。其生活区域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1250米。该鸟似乎主要是定居物种,具有局部迁徙行为。主要食物包括果实、种子、节肢动物(特别是昆虫),可能还会吸取花蜜,尤其会访问Poikilospermum和Syzygium的花序。

【鸣叫特征】
该鸟的鸣声特点显著,包括快速低沉、上升后减速的颤音,持续时间可达2秒,多次重复,类似黄嘴翡翠的声音。其次是管道式短促、清脆、上升的音符系列,以及“chup”或“chap”的短促声,以及低哨音。

【繁殖习性】
繁殖期时,巢穴由枯叶、草和植物纤维编织而成的杯状结构组成,用蜘蛛网和植物纤维加固,内部则衬以细草状茎或根须。悬挂在离地面0.3至1.2米高的水平叉或树枝上。一窝产1至2枚蛋,雌鸟单独负责孵化,双亲共同照料幼鸟。

【外型辨识】
蓬背吸蜜鸟与其他近缘物种相比较为粗壮,体型更大、喙较厚。其中亚种sharpei拥有更长的耳罩并且上体颜色略呈绿橄榄色。

【保护状况】
基于IUCN标准,蓬背吸蜜鸟被归类为无危(Least Concern)。

【地理分布】
蓬背吸蜜鸟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及其周边岛屿,海拔最高记录可达1580米,具体的分布地包括瓦希吉谷和埃佩谷等地。该鸟种适用于太平洋诸岛屿,如台湾省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