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嘴盗蜜鸟
英文名:Long-billed Honeyeater
学名:Melilestes megarhynchus
【简介】
巨嘴盗蜜鸟(学名:Melilestes megarhynchus),也称作长嘴盗蜜鸟,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唯一的物种。该物种主要分布在新几内亚及其西部卫星岛屿,生活中依赖于未受干扰的亚热带或热带低地、山地森林。
【外形特征】
巨嘴盗蜜鸟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体长20-23厘米,体重36.3-57克。最显著特征是它们拥有特长且略重的弯曲喙。成鸟上体为棕褐色,下体灰白带橄榄色,头部呈灰色并带有一个红色的眼睛。雌雄鸟外部特征相似,但雄鸟体型较大。幼鸟则头部具黄色眼圈,在其他特征上要显得略小,嘴更短、较直,颜色也更暗淡一些。
【生活习性】
这种鸟栖息于原始雨林、次生林、河流边高大森林,以及人工植被覆盖区,如园林。活动范围较广,从低地到1500米海拔山区均能见到其身影。它的食物主要包括小型节肢动物、小型蜥蜴、花蜜以及偶尔的小果实。
【鸣叫特征】
这种鸟发出鼻音、嘶哑的、下滑的'reeeeuuuuww!'声音。
【繁殖习性】
巨嘴盗蜜鸟存在两个繁殖高峰,分别出现在中旱季与早雨季,并再次在雨季末出现。巢筑得较为深邃且构造厚实,主要使用苔藓和根系植被搭建,内层则用蕨类叶片填充。两枚蛋大小类似,孵化时长为16至19天,雏鸟饲养期为14至17天。
【外型辨识】
与麦氏吮蜜鸟和茶胸吸蜜鸟相比,巨嘴盗蜜鸟拥有更长、更细的嘴,眼睛呈现红色而非暗色,面部没有Tawny-breasted鸟特有的条纹。
【保护状况】
IUCN将其列为无危(LC)等级,意味着当前情况下这种鸟没有面临灭绝的紧迫威胁。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在新几内亚及其附近岛屿,太平洋地区如苏门答腊、爪哇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同样观察到其存在,生活在山地森林和低地湿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