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百灵科 > 百灵属 > 蒙古百灵
蒙古百灵

蒙古百灵

英文名:Mongolian Lark

学名:Melanocorypha mongolica

【简介】
蒙古百灵(学名:Melanocorypha mongolica)是雀形目百灵科百灵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主要分布于蒙古、俄罗斯南部以及中国中部地区,特别是在青海和内蒙古较为常见。

【外形特征】
蒙古百灵体型中等,体长为18-22厘米,雄性体重通常在54-65克之间,雌性稍轻,在45-54克之间。整体呈褐灰色,并带有一定的黄色调。其顶冠和肩部呈现黄褐色,特别是头部有一个明显的白色引线纹和一个倒“U”形的白色颈环,喉咙处部分中断。成鸟中,雄鸟与雌鸟外观相似。

【生活习性】
蒙古百灵栖息于干燥的草地与草原地区,特别是靠近湖岸及肥沃的湿草地区域。它们常常独居,但在迁徙季节会形成群集。春季迁徙发生在3月至5月初,秋季迁徙则在8月底至10月或11月初。主要以种子、无脊椎动物如昆虫为食。

【鸣叫特征】
蒙古百灵发出的鸣叫声持久而清澈,夹杂着尖锐的音符,和该属中其他物种的鸣叫方式相似,尤其是与双斑百灵相似。白天它们常在空中边飞边鸣,声音清脆悦耳。

【繁殖习性】
蒙古百灵在繁殖期(4月至8月)通常繁殖两次。雄鸟通过缓慢拍翅的方式进行求偶。其巢筑在地上的小型凹坑中,外表可能由一些紧凑的草构成,类似非常简单的杯状结构。一窝产卵3-5枚,卵呈白色带褐色斑点,孵化期为15天左右。幼鸟在14或15天后即开始飞行。

【保护状况】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记录,蒙古百灵目前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然而,在中国,由于笼养捕捉这一产业,其野外种群数量有显著下降的趋势。因此,也被列为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确保物种在自然环境中的可持续性。

【地理分布】
蒙古百灵被发现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北部,包括俄罗斯南部、蒙古西部以及中国北部,尤其在内蒙古、青海等地区,作为夏候鸟或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