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百灵
英文名:Tibetan Lark
学名:Melanocorypha maxima
【简介】
长嘴百灵,学名Melanocorypha maxima,是雀形目百灵科百灵属的一种大型鸣禽。以其显著的长喙和庞大的身躯为特征,个体通常体长可达21-22厘米。
【外形特征】
长嘴百灵具有独特的羽毛特征,上体呈淡棕色,下体略带白色。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淡色的眉纹、深色的耳斑以及肩部附近的黑色点斑,雄性和雌性的羽毛图案相似,但雌性体型较小。此外,成鸟在其翅膀及尾部均带有明显的白色边缘。幼鸟上体的颜色边缘会有淡黄色或白色,并且胸侧有细微的暗色斑点。
【鸣叫特征】
长嘴百灵的鸣声丰富多样,节奏缓慢,其中包含模仿多种鸟类的声音及其独特摩擦音符。这些鸣唱有时会持续较长时间,也可以是相对短暂的几个片段。叫声低沉且具有摩擦感,声音细腻而不连贯,有时会发出清脆的哨音。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栖息在海拔4000至4600米的高寒地带。它们常在地面寻找食物,主要摄取种子、嫩叶、浆果和昆虫。飞行时,长嘴百灵的白色尾缘和翼缘清晰可见,这些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同类如草原百灵和双斑百灵的重要标记。
【繁殖习性】
长嘴百灵的繁殖季节通常是在4月至7月初。雄鸟在空中飞高展示鸣唱技巧吸引配偶。巢一般设在地面,由雌鸟用草搭建,呈浅杯形。每次产卵2至3枚,很少多达4枚,颜色包括白色或淡黄色并带有褐色细斑。孵化期为11至12天,这是由双亲共同守护并照料幼鸟阶段。幼鸟出生时仅带有少量绒羽,需要大约7天才睁开眼睛。在喂养期间,它们主要摄取昆虫幼虫。
【外型辨识】
长嘴百灵拥有多个亚种,分别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包括指名亚种于西藏南部、甘肃南部、四川北部及西部,亚种holdereri则在新疆西部的昆仑山、西藏东北部昌都地区、青海及四川西北部。其种加词“maxima”,意思为“大的”,是基于这种鸟类体型大于一些同类的特征。
【保护状况】
长嘴百灵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特别是海拔4000至4600米的区域。它们在印度西北部、中国中部包括青海东北部、甘肃和四川西北部等地均有明确记载。该物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级中为无危(LC),但由于研究不足,其实际种群规模尚无具体数据。长嘴百灵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长嘴百灵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青藏高原,从印度西北部至中国中部地区,包括青海东北部、甘肃和四川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