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百灵科 > 百灵属 > 草原百灵
草原百灵

草原百灵

英文名:Calandra Lark

学名:Melanocorypha calandra

【简介】
草原百灵(学名:Melanocorypha calandra),属雀形目百灵科的一大型、健壮鸟类。体长17.5-20厘米,外观较为朴素,主要特征为上体灰棕色,带有黄色斑纹和羽缘;下体为白色,两侧胸部有着显著的宽阔黑色斑点,有两条长度适宜的白色眉纹,显得醒目。

【外形特征】
草原百灵体重在59.2克左右。它们具有独特的嗓音特点,鸣唱包含滚动的颤音、尖锐的啾啾声以及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这种鸟具有明显的黑颈斑和宽广的翼下白色边缘。喙尖细向下弯曲,基部宽厚,翼长但最外侧初级飞羽略短,尾部适中。

【生活习性】
草原百灵遍布于欧亚大陆西南部、北非及部分中亚地区,较常见于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土耳其、伊朗北部等地区。这些鸟类常栖息于开阔地带,从干燥的耕作地带到牧场、乃至部分湿润或矮林边缘的区域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觅食时,它们常单独或小群体活动,主要在地面寻找种子和昆虫,偶尔也会在空中捕捉飞行的昆虫。

【鸣叫特征】
草原百灵具有独特的嗓音特点,鸣唱包含滚动的颤音、尖锐的啾啾声以及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这种叫声虽然不及云雀悦耳动听,但更加多样且响亮。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从4月初持续到7月底,期间可能生产两批雏鸟。雄鸟在空中进行复杂而持久的飞行鸣叫,参加此类行为的雄性也相对会选择同区域内最高最突出的地方筑巢。巢穴通常在地面上沿植被或地面岩石构建,由草茎和叶子制成,内部填充柔软材料。雌鸟单独孵化3到6枚卵,一般为4到5枚,孵化期约为2周(11-13天),雏鸟主要由双亲捕食昆虫幼虫喂养,8至10天之后能够离开巢穴,约19至22天之后基本能够独立生活。

【外型辨识】
草原百灵的外观有别于其他百灵科鸟类,因为其黑颈斑更加明显,飞行时显露的翼下白色边缘也更加宽广。它们的喙尖细向下弯曲,基部宽厚,翼长但最外侧初级飞羽略短,尾部适中。

【物种区别】
草原百灵在全球拥有四个亚种,即指名亚种、土耳其亚种、以色列亚种和土库曼亚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草原及沙漠,因此种群数量稳定,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无危物种(LC)。

【保护状况】
虽然草原百灵的种群数量稳定,但它们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和以色列等地的数量有所减少。此外,这些鸟类也寄生着如阿塞拜疆的咀嚼虱(Ricinus vaderi)等生物。

【地理分布】
草原百灵遍布于欧亚大陆西南部、北非及部分中亚地区,较常见于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土耳其、伊朗北部等地区。同时也能在俄罗斯坦、哈萨克斯坦、以色列等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