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啄木鸟
英文名:White Woodpecker
学名:Melanerpes candidus
【简介】
白啄木鸟(学名:Melanerpes candidu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食果啄木鸟属的一员。这种中大型鸟类栖息于南美洲的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巴西、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以及阿根廷等地区的低海拔区域。
【外形特征】
白啄木鸟体长约为24至29厘米,体重98至136克。它们的羽毛颜色对比强烈,雄性个体头部和下体几乎全白——尽管偶有淡黄色的霉斑,形成一种微妙的色调——黑色的翅膀和背部呈现出光泽和对比鲜明的蓝黑色。雄性个体颈部和胸部带有明显的黄色斑块,这一点在雌性中不存在。幼鸟外表较暗,白色部位偏黄,腹部较深的黄色,并具有一些灰色,眼睛套呈灰色,眼环可能略呈蓝色,随着成长逐渐转为黄色。
【生活习性】
白啄木鸟多栖息在低地干燥森林、林地和小型开放林,白天常见的社会互动包括在开阔地带、稀树草原和干燥森林中成群觅食,展现出从树间到林缘的多种栖地适应性。它们偶尔也会出现在果园和棕榈林中,甚至有在桉树等外来树种中被记录到的报告。
【鸣叫特征】
此鸟常发出类似燕鸥叫声的系列音调,“krreee, krreeee”,用于求偶或领土宣示。
【繁殖习性】
它们的繁殖期主要集中在9月至11月。繁殖行为上显示出社会性繁殖习性,但具体机制未完全阐明。其筑巢地点相当多样,不仅出现在棕榈树或针叶树的洞穴中,还能在木质电线杆、岩石洞穴等人造结构中栖居。一窝通常抱产3到4枚卵,由父母双亲共同孵化。在圈养环境下,雏鸟会在36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白啄木鸟以其白色翅膀与黑色背部的对比和醒目的黄色眼圈易于识别,与同域其他啄木鸟种类区隔明显。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白啄木鸟评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包括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以及亚马逊下游河流区域,巴西东南至西北部,秘鲁东南部,巴拉圭,乌拉圭以及阿根廷北部。它们主要集中在约2200米以下的低海拔区域,但有证据显示其过去几十年间蔓延到更南部的栖息地扩展。
【分类学和描述】
白啄木鸟(Melanerpes candidus)最早由法国自然学家奥托于1796年在法属圭亚那描述。它不是多亚种而是一个单型种。
白啄木鸟体长24至29厘米,体重98至131克。它们的羽色、大小和喙部形状都与食果啄木鸟属(如刘易斯啄木鸟 Melanerpes lewis)相似。其黑色的背部和翅膀,搭配白色体羽及黄色眼圈的特点易于识别,并且在求偶展示时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行为与生态】
它们主要以果实、植物种子等为食,在获取食物的过程中充当种子传播者的作用,并表现出集群行为,在繁育季节有组织性的求偶展示和集体筑巢的喜好。